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些天我从上海出发,跨过一条窄窄的界河,来到江苏省太仓市的浏河镇。这座被苏州代管的县级市所属的小镇,因紧邻上海而被大家所知晓,又因藏在都市圈的缝隙里,仍保留着一份难得的古朴。而在浏河古镇深处,竟然还藏着一座连很多江苏人都不知道的国宝级建筑——天妃宫。
浏河古镇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白墙黑瓦间飘着酒旗茶幡,乍一看与江南常见的水乡古镇并无二致。但当“天妃宫”三个大字出现在眼前时,一股厚重的历史感瞬间扑面而来。熟悉沿海民俗的人都知道,“天妃宫”便是妈祖庙的别称,在福建、广东等地的海港边随处可见,可在江南水乡,这样规模的妈祖庙却显得格外特别。
浏河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 年),算起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 年),它被重建于现在的位置,当时名为“灵慈宫”,当地百姓更习惯叫它“娘娘庙”。在那个海运兴起的年代,浏河作为长江口的重要港口,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停靠,渔民们出海前总要到庙里烧香祈福,天妃宫便成了水手们心中的“平安符”。
而让这座天妃宫真正载入史册的,则是明代的郑和。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年~公元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每次启航前都要率领舟师来到这里,在妈祖像前焚香祷告,祈求航行顺利。如今在天妃宫的庭院里,还能看到一块斑驳的“通番事迹碑”,上面隐约能辨认出记载郑和航海历程的文字;一株枝繁叶茂的“西域海棠”据说是郑和亲手栽种,历经六百年风雨,每年春天仍会开出粉嫩的花朵。
郑和不仅来此祈福,还多次出资修葺扩建天妃宫。史料记载,他曾亲自监督工匠翻新大殿,增设配殿,让这座庙宇的规模在当时达到顶峰,成为与福建湄洲、天津、泉州齐名的元代四大妈祖庙之一。正因如此,浏河天妃宫成了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能直接佐证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遗迹,其价值不亚于任何一座皇家寺庙。
到了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 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也曾重修过天妃宫。这位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为何会关注一座妈祖庙?原来当时浏河港是重要的漕运码头,林则徐负责江南漕务,深知天妃宫在水手心中的分量,重修庙宇既是为了安抚民心,也是为了保障漕运安全。现在大殿的梁架上,还能看到当年修缮时留下的墨书,记录着工匠的名字和施工的日期。
如今的浏河天妃宫,虽不及当年恢宏,却保留着难得的原汁原味。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妃宫,竟然免费对外开放。没有拥挤的游客,没有商业化的摊位,只有几位守庙的老人在打理香火。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一位本地大叔在给妈祖像献花,他说自己祖上是渔民,“小时候爷爷总带我来,说娘娘能保平安,现在虽然不打鱼了,还是习惯过来看看”。
或许是因为位置偏僻,浏河天妃宫几乎没什么游客。它距离上海市区需要一个多小时车程,距离太仓主城区也有一段距离,没有直达的地铁,公交班次不多,这让很多想来探访的人望而却步。但也正因如此,这里才保留着一份难得的宁静。
站在柳河天妃宫的后院,望着由郑和手植的海棠树,突然明白这座古庙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部活的航海史——从北宋的漕运兴起,到元代的海外贸易,再到明代的远洋探险,浏河港的兴衰与天妃宫的命运紧紧相连。在这里,你能看到江南水乡与海洋文明的碰撞,看到中国人“走出去”的勇气与智慧。
如果你厌倦了商业化的新建古镇,想找个地方触摸真实的历史,不妨来浏河天妃宫走走。踩着青石板路穿过古镇,在天妃殿前的石阶上坐一会儿,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妈祖像上,听老人讲那些关于航海与信仰的故事,或许会对江南有不一样的认识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