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几乎是位于江西省最南端的小县。寻乌的名字,我在读高中时就听说过,原因是毛泽东曾经在寻乌做过很有名的社会调查。正是因为毛泽东的调查,寻乌名字为很多人所知。寻乌以前叫“寻邬”,1957年经中央批准才改为“寻乌”的。
我是从饶平出发,经过大埔、梅县和平远,进入寻乌的。大约在上午8点钟,我专门去看一个叫司马第的地方。没有想到,借助高德地图导航到这个地方后,却没有看到所谓的“司马第”,只看到不远处有一个没啥特色的破旧房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十分感叹粤赣边界的美景,非常封闭的小山村,竟然有清澈的水涧、蜿蜒的山路、青青的稻田,还有茂密的林木,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其实,自驾游的最大快乐就在旅游途之中不经意的惊喜发现。
离开这个小山村,我就朝着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前进了。路程大约50里,一路上只感到公路两边景象比较乏味。在公路上,还看到这样的提示“港澳牌照汽车不能驶出广东,请掉头开回去”。公路边,有一些小摊贩摆摊卖水果。说到寻乌,不得不提这是有名的水果之乡,蜜桔和脐橙的生产重地,就如福建平和的柚、广东潮安的茶叶一样有名。寻乌不少山地都用巨大布纱笼罩着,布纱下面其实就是柑桔树一类。
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位于寻乌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资料记载,寻乌调查遗址最初是教会用地,包括教堂、医院和牧师住所等,后来被革命者所利用。寻乌地方著名革命者古柏也在旧址二楼住过,毛泽东居所就在古柏居所一侧。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军队占领旧址,毛的居所被焚毁,今天看到的馆舍基本是后来新建的。
毛泽东一直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农民专家。不得不承认,毛虽然不是一名学者,其社会调查十分细致、深入,其调查水准已经和现代社会学的调查要求相差不远,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时,和十多位当地人深入交谈过,这些人有前清秀才、破产地主,也有小商人和衙门师爷,可以说这批人是真正接地气的人物。毛泽东根据寻乌调查结果写了两本小册子——《反对本本主义》和《寻乌调查》。在展览厅,还发现用几十种文字翻译的毛的这两本著作,可见毛泽东的影响力在国外很大。
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调查,在寻乌境内的公路上,屡屡发现“实事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标语。当地人对毛泽东的这种做法是引以自豪的。实际上,毛泽东为寻乌做了大量免费广告了。
离开毛泽东调查纪念馆,我就往一个叫周田村的地方,离寻乌县城大约30公里。周田村其实位于澄江镇,今天交通不算困难,这个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小村,属于王姓地盘,拥有28座旧式建筑,其中几座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毛泽东调查寻乌时,他已经把“周田的屋”作为当地一个重要看点。在周田村,我看了几座祠堂,从外观看,这些祠堂十分类似徽派建筑,尤其是山墙体。众所周知,客家建筑的重要特点是防御性和封闭性明显,赣南的方形围屋几乎就是军事化的住宅。但在周田村,发现绝大多数建筑反而是比较开放的,防御色彩并不突出。我也在想,“围屋”这个建筑用词可能经常被建筑学者所滥用,毕竟周田村的建筑多是府第式的,和赣南四角围屋大不一样。
周田村之所以在历史上比较发达,和一位叫王周崧的人有很大关系,他是经商发财的,在地方建了很大房子。不只是周田村,寻乌在清代、民国时期都是粤赣商业的重要节点,在此引用毛泽东《寻乌调查》的一段话为证:
说到寻乌城这个市场,真是不胜今昔之感。从前时候寻乌城的生意,比现在寻乌城的要大一倍。光绪二十七八年为最旺盛,那时候不但北半县的澄江、吉潭要到寻乌城来办货,就是南半县的篁乡、留车甚至平远县的八尺也要到寻乌城来办货。这是因为前清时候赣州的货物经过寻乌销往东江,东江也要买赣州的货,留车等地更不消说,因此中站地位的寻乌城的生意,当然便发达了。
东江是珠江的三大支流之一。东江源头溯自赣南的安远、寻乌,经过河源、惠州,下游是东莞,甚至连深圳、香港也是喝东江水的。从商业角度看,近代赣南和广东的河源、惠州和梅县连成一个整体。从前食盐是重要商品,历史上潮州、惠州的优质食盐经过驿道、水路源源不断运到赣南,而赣南土特产也源源不断运到广东。我也发现,广东东江流域出现很多四角楼,其形制和赣南围屋颇多类似之处,这正是赣南和广东东江流域文化交流的见证。
离开周田村,我就往隔壁的安远县方向行走。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桂竹帽的小镇,长坡山路竟达7.5公里,不用开油门,汽车或摩托也可以滑行约7.5公里的路程,公路牌屡屡提示“不能空档行驶”。如此长的长坡记得以前也在福建龙岩遇过一次。山色秀美、芳草萋萋,适值台风外围云团影响,山路多雨,一片迷茫。山中云雾缭绕,远观犹如烧烟。
桂竹帽位于寻乌、安远两县的交界之处,是典型山镇,吸引我注意的是路边一座建筑,墙体印着“知青无悔”“青春万岁”“扎根农村志不移”之类字样,这可是一段让无数中国人苦涩、难忘的岁月。“文革”时期,桂竹岭迎来了400多人的所谓“知识青年”,这些“知青”很多来自遥远的上海大城市,他们在这片粤赣交界的深山老林,燃烧了多年青春岁月。我看了介绍栏,其中一位知青后来回到上海成为区长,他的长篇文章就是追忆他在桂竹帽的难忘岁月的。
赣州下属十七个县级单位,寻乌只是其中一个。赣南总体是山区地貌,中央苏区文化和客家文化非常突出,寻乌作为赣州属县之一,也有上述突出特点。寻乌是清一色客家人居住地,所谓“纯客县”,很多广东客家人经寻乌迁来。但是查看今天寻乌客家人,发现很多是广东客家人的回迁者后代。历史上所谓的“新客”迁入,和原来的“老客”一起,构成后来寻乌客家的人口结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