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近日,有网友建议河北承德在避暑山庄景区推行“一票多日有效制”。这一建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事实上,国内多地景区已陆续推出类似措施。比如,广西A级旅游景区于2025年3月17日开始实施“一票3日使用制”;安徽黄山近期将门票有效期延长至3天;江西庐山景区自2023年9月1日起实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7日内有效。
“一票游多日”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景区“一次性消费”的桎梏,让旅游回归“体验本质”。通常情况下,门票有效期为1天,不少游客为“值回票价”不得不走马观花,比如一大早起床赶早班车,中午啃着面包爬山,傍晚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在闭园前打卡所有“必去景点”。这种方式看似高效,却无法让游客充分感受风景里的故事,体验目的地的文化。黄山景区工作人员曾坦言,很多游客连西海大峡谷的全貌都没看完,就要下山了。而“一票游多日”措施,给了游客“慢下来”的权利:可以在山水间发呆,可以体验当地生活,可以围着篝火听老故事。这种“不赶时间”的体验,让旅游从“打卡任务”变回“身心放松”,正如一位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以前去黄山是‘完成任务’,现在是‘享受过程’,同样的风景,心情完全不同。”
从经济模式看,“一票游多日”是景区摆脱“门票依赖症”的关键一步。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一票游多日”可以推动旅游目的地从“单点景区”向“全域生态”的转型。而“一票游多日”措施天然要求“景区与周边联动”——游客要在当地住下来,就需要干净的民宿、可口的饭菜、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夜间活动,这就倒逼地方政府和企业改善全域旅游环境。这种“景区带全域”的效应,可以让旅游业从“点上受益”变成“面上繁荣”,也能够让当地居民更好分享到旅游发展的红利。
当然,“一票游多日”措施要落到实处,还需配套举措,避免“一票游多日”措施“空转”。个别景区虽推出多日票,但在内部交通、二次消费等环节设置障碍。比如,游客二次进园需重新购买观光车票;持多日票游客抢不到热门时段名额。这些会让“一票游多日”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景区需要同步优化服务。比如,统一多日票的配套权益;完善预约系统,保障多日票游客的合法权益;加强员工培训,避免因“多日进出”增加管理成本而出现服务质量下降。地方政府也需牵头建立“景区—周边”联动机制,比如推出“多日票+民宿折扣”“多日票+交通接驳”等组合产品,让游客“留得下、玩得好、花得值”。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看风景”转向“品生活”,那些只靠门票赚钱、不重体验的景区必然会被淘汰。而懂得“让利换市场”“服务换口碑”的景区,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实践证明,当旅游回归“体验本位”,当景区跳出“门票依赖”,不仅能让游客更满意,也能让旅游业更可持续。
总之,“一票游多日”的意义,远不止于门票的有效期延长。它是对“旅游本质”的回归,可以让人们有机会慢下来感受风景;它是对“经济模式”的升级,可以让景区从“一锤子买卖”走向“长久共赢”;它是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可以让旅游红利惠及更多人。当越来越多的景区加入“一票游多日”行列,我国的旅游业必将迎来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未来。(作者:黄鹤权;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