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占时期的“涵匝街”到《抓娃娃》取景地,长山路用红瓦铁轨和油条香气,串联起青岛的昨天与今天。
电影取景地(非电影场景)
长山路,1923年因山东长山县得名,曾是胶济铁路工人生活区,昔日第二大商业中心“小鲍岛”的外围综合街区,同时也是如今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北部街区,从出现至今走过了120多年的历程。
长山路历史脉络图(后期制作,仅保留与设计相关的历史大事记)
长山历史时光切片
长山路可能不具备其他历史街区厚重的文化,亦不具备规模聚集的产业,但它胜在鲜活,鲜活的像人的一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同时拥有临港生产生活区的底色和生动城市邻里的烟火场景。
历史照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论坛公众号)
历史照片(来源:青岛故事论坛公众号)
长山路老里院的邻里互动就像一部永不散场的市井话剧,当晨光爬上长山路斑驳的山墙时,整个里院仿佛突然活了起来,人们的欢笑声与街区里的甜沫香气相互交织,整条街便苏醒成一部活的市井史诗。
历史照片(来源:胡拍公众号)
随着2000年的拆迁工程,老里院的生活时光,慢慢的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有些里院虽然不复存在,但是浓浓的邻里情总是最难忘。
重拾被遗忘的长山时光
作为城市建设者的我们,重新踏足这片昔日繁荣的街区,随着原住民的不断离开,街区的活力日渐衰落,曾经喧闹的里院渐渐只剩下回声,空置的阳台上,晾衣绳在风里划着寂寞的弧线,而墙角那棵无人管理的枇杷树,却长得愈发疯野,偶尔有摄影爱好者来拍德式老窗棂,他们的镜头却再也捕捉不到当年推开木窗时,那声带着海鲜味的"吃饭了"的市井和声。
长山路改造前里院现场照片(实景)
站在长山路的街角,指尖抚过斑驳的墙面,仿佛触到了时间的年轮,当我们凝视着那些被岁月侵蚀的门楣和褪色的窗棂,想象着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如何穿梭于这些街巷,思绪如潮水般涌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无数故事,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低语。
长山路改造前里院现场照片(实景)
我们,此刻不仅是一个设计者,更像是一个时空的旅人,试图在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可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这片街区的记忆全部化为笔下重生的蓝图。
据悉,长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于2024年9月底开始进行修缮,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所有单体建筑的修缮。街区周边有胶济铁路、大港港口、谍报战点等资源,待建筑修缮完成后,这里将在原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青年社区、时尚创居、配套商业为核心,结合组团特征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游客抵达青岛体验当地文化的新选择。
市井生活下的长山底色
文化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遗传密码,历史街区的复兴绝非简单的翻新,真正需要修复的是街区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长山路的更新应是以文化为灵魂的时空重构。
我们对长山路文化传承脉络进行全方位的溯源,尝试着在时空交叠中与历史对话。
通过史料不难看出,交通是长山路历史文化中的主线,其发展与长山路的兴衰息息相关,如此鲜明的特色,衍生出了铁路文化、港口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化的文化元素。
铁路文化
始建于1899年的胶济铁路,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干线之一,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大港火车站已经被更多人看作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座车站,大港火车站承担了最初的始发站使命。
大港火车站带动了长山路片区物流及其他行业的兴盛。
历史照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论坛公众号)
港口文化
大港码头的建设始于德占青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外贸航运和工业的起点和重要标志。当时国外报纸称青岛大港“由于建起了第三码头而名副其实地成为华北唯一良港” 。
历史照片(来源:半岛网)
红色文化
解放前夕,我党地下情报人员1947年回到青岛,负责整顿地下组织并直属市委领导,情报队伍初具规模。其中,徐宝光以长山路片区中高苑路为据点,组建了“社会情报小组”,为解放青岛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说长山路是因胶济铁路而生、因大港港口而兴、因谍报站点而荣的历史街区。
时至今日,邮轮母港的建设再次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情结,在未来,街区更新完成后,当邮轮母港的汽笛声穿透晨雾,这片土地将再次以澎湃的现代节拍,续写它深植血脉的开放基因。从蒸汽机车震颤的月台到万吨巨轮停泊的港湾,从密电码穿梭的暗室到港口上闪烁的电子屏,这条街道将再次续写时代浪潮中的编年史,记录青岛与世界对话的每一次文化共振。
历史街区的价值不在于冻结时间 而在于成为时间流动的显影剂 长山路需要的不是焕然一新
而是让每个时代都在这里
留下可触摸的刻痕
(来源:市北区融媒体中心 青岛环海湾投资发展集团)
关于我们
欢迎关注“微市北”公众号
“微市北”是市北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给我们留言或者提供新闻线索
邮箱:shibeiwangluo@163.com
亲爱的读者们: 设个星标不迷路 精彩资讯别错过!如果您喜欢微市北的文章,别忘记给微市北设置星标,这样您能第一时间快速获取,避免无形中错过新消息!
点分享
点收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