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记者在二手平台看到,部分商家推出热门景区“特价票”,实则隐藏离谱操作。原价160元的黄果树瀑布景区门票,一商家仅售57元。该商家告诉记者:“我会为你制作一张教师证明,凭此在人工窗口换取特殊票。”记者咨询多个低价票商家,对方均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用于制作所谓“优惠证件”。(8月7日《华西都市报》)
暑期旅游旺季,云贵等避暑胜地客流如织,热门景区门票一票难求。然而,当原价160元的黄果树瀑布景区门票在二手平台以57元甩卖,当“学生证+学信网凭证”全套伪造服务明码标价,一场以“低价”为诱饵的消费陷阱正悄然铺开。这场看似“双赢”的灰色交易,实则暗藏法律风险、权益侵害与市场秩序破坏的多重危机。
在二手平台上,商家公然宣称“制作教师证明换特殊票”“伪造学生证通过核验”,其本质是利用景区针对特定群体的优惠政策实施欺诈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伪造、变造国家机关证件的,可处拘留并罚款;若涉及金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更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游客看似是在“薅羊毛”,实际上却可能成为违法链条中的一环。更为讽刺的是,当游客为了省钱而提供身份证号、寸照等个人信息时,这些数据极有可能被倒卖至黑灰产业链,进一步加剧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低价票之所以如此猖獗,背后是景区优惠政策与核验技术之间的一场“猫鼠博弈”。当前,多数景区对特定群体实行人工窗口核验的方式,部分商家正是瞅准了人工审核存在的漏洞,通过伪造证件来蒙混过关。而游客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则为这类灰色交易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不仅让正规购票的游客承担了更高的运营成本,更让景区陷入了“防不胜防”的艰难处境。
面对低价票陷阱,景区、监管部门与游客三方需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景区方面,应加速升级核验技术,大力推广“身份证+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从根本上压缩伪造证件的生存空间。例如,九寨沟景区通过“实名制购票+大数据动态监测”的方式,已经成功拦截多起假票入园事件,为其他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监管部门则需加大对二手平台的巡查力度,对涉嫌销售伪造证件的商家实行“账号封禁+行政处罚”的双重惩戒措施。同时,建立跨景区、跨地区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让“黑名单”上的失信者无处藏身。
而对于游客而言,更需摒弃“贪小便宜”的心理。景区门票价格包含了景区的维护成本、服务价值以及生态保护费用等,违规逃票无异于窃取公共资源。与其冒险触碰法律红线,不如通过提前规划行程,关注早鸟票、购买联票折扣等官方优惠活动来合法省钱。
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每一次对规则的漠视、对法律的试探,都在透支着社会的信任基础。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规则、以理性之态参与市场,才能让“诗与远方”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而非纠纷与遗憾的源头。
作者 王琦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