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8月7日将正式立秋。此季行走户外,依然既闷且热,体感不佳。
故每年七八月的业余时间,哪怕是我们这样的重度植物爱好者,除药百合等极个别植物的开花,才会吸引我们去山间外,平时也多以藏伏为主。
可是,8月3日上午,我和窗前不得不出门。2日下午,一家人去钱湖看晚霞,把草帽遗忘在下水村了。取回草帽,还有大把时间。既“出”之,则“刷”之,于是就近找个地方刷山。
距此地最近也最著名的古道,是大嵩岭古道。这是一条旧时沟通明州城区与海边大嵩平原的交通要道。我们以前行走古道,都是从洋山村进,至分水岭右转,上到一个观景石亭,然后就近下山,折回洋山村,环线一万步左右。
如果从洋山村进,瞻岐镇西城村大嵩岙出,交通是个麻烦事,还得坐公交或打车回到洋山村开车,费时费力。所以我们这次计划直接绕至大嵩岙,从那边进,至分水岭而返,也算打通整条古道。
跟着导航来到大嵩岙,将车停好,穿戴整齐,顺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溪往山里走。
太阳当头照,人在蒸笼走。7月30日登陆舟山的“竹节草”台风,给大嵩平原带来不小的洪涝灾害,也在村里留下了醒目痕迹。好几处溪岸被冲垮,一处溪岸底下已经坍塌,水泥路面还悬空连着。荒地上一大片加拿大一枝黄花,被晒得蔫蔫的,正在其间觅食的一群牛背鹭,被我们惊起,呼啦啦飞向远处,落在山麓边的树顶上。
抬头远望,前方山口有一排高大的黄色建筑,在万绿丛中特别显眼,走近才知是未完工的甘露禅寺。原来溪右有公路通上来,我们完全可以将车子直接开到寺旁停放,来回能少走三四里路。
但如果直接车行,就看不到那只漂亮的忘忧尾蛱蝶,以及尾巴上有一个小环的驼峰环尾春蜓了。当时,我们走着走着,发现左边道路不通,于是踩着石头跨溪去对面寻路,瞥见溪水清澈,激流可爱,就坐在溪间大石上赏玩,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一蜓一蝶。要在大自然里有所发现,还得慢下脚步。
过甘露禅寺,就进入山间了。古道顺着溪流蜿蜒而上,两边树林阴翳,藤萝倒挂,走在路上,基本上晒不到太阳,是一条夏日行山的理想路线。
溪流两侧的山谷之间,各种藤本到处乱爬、互相缠绕、层层叠叠,各种乔木、灌木被它们遮得严严实实。远远望去,这片山野就好像被一张无比巨大的绿网盖住,植物之间的界线被模糊了,满眼只见起伏不定的绿色波涛,浪高一点的是小乔木的树冠,波低一点的是灌木丛,中间布匹一样丝滑连接的,是爬藤植物们牵藤引蔓搭起的桥梁。
藤本植物们在互相依存和斗争中,只是达成了暂时的平衡。从一个个昂起头的藤尖可以看出,它们的斗争永远不可能停止,稍微不注意,一种藤本就有可能被其它藤本压制,甚至成为肥料。
大致观察这些藤本,种类还不少。果子乌黑发亮的是乌蔹莓,无论在城市还是山野,它们都是厉害的角色。广东蛇葡萄则是一位色彩大师,它们的果子五颜六色,它们的嫩叶棕红,堪比二月之花。
卵叶石岩枫,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听名字就是攀缘高手,善在石壁、树木之间缠绕,蒴果分成好几瓣,看起来像只黄色小南瓜,此时外壳已经爆开,露出了黑漆漆的种子。
柱果铁线莲的花期已过,长出了毛茸茸的圆柱状钻形瘦果。在更高的树上,常春油麻藤那黄绿色的大豆荚,香肠般一条条挂在枝间。
此时开花的乔木只有两种:椿叶花椒和刺楸。前者花色黄绿,在满眼青碧的山间不是特别明显,得走近了,才看见那一树树蓬勃的花序。
而五加科刺楸属落叶乔木刺楸,花色淡白,放射状绽放的朵朵小球花,组成一个个硕大的圆锥花序,千米以上的距离,都能清晰望见。刺楸叶子掌状开裂,和八角金盘类似,幼树树身及大树嫩枝上,都布满了粗刺,让人望而生畏,故又有鼓钉刺、五叶刺枫、刺桐等别名。
山间寂静无人,只有溪流的轰鸣声在耳边回荡,古道几乎成为我和窗前的专用徒步道。
我们在碎石子铺成的道路上静静走着。台风雨过后的古道上,枯草被水流压往一个方向倒伏着,看到两三个被急流刨出的狭长形小坑,路基小石子被洗得干干净净,颇合东坡先生“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意境。
炎夏行走山间,纵使晒不到太阳,依然汗如泉涌,从里到外都是湿淋淋的,不时还得摘下眼镜擦汗,否则眼睛都会被汗蒙住。
此时最舒服的事情,是坐到溪流中的巨石上小憩,吹着在溪谷里穿行的凉风,看着在巨石间奔腾的流水,不时掬一把冰凉的溪水洗脸,顿感凉意阵阵,畅快无比。
吃过干粮和水果,我们仍在溪间坐了许久,才恋恋不舍继续赶路。因为天气预报显示下午三点有雨。
我们上到一个缓坡地带。路边有不少下田菊,梭形叶子阔大疏朗。细细看,叶子上还有两位食客,一只是瘤缘蝽,另一只是佛蝗属的虫子。边上的杠板归长出了五彩的果子,摘一把放进嘴里,儿时熟悉的淡淡甘甜充满舌尖。
坡间是柳杉、杉木、水杉组成的次生林,林间也垂挂了很多藤本。与山口那些同类相比,这里的藤本显得温驯多了。在大乔木为优势群落的生态系统里,它们获得的阳光不多,能爬上的高度有限,只能在枝间垂下几枝藤蔓,比如三裂蛇葡萄。长势相对较好的,是海金沙,它们青翠欲滴的小碎叶,爬成了挂在林间的一道道绿色小瀑布。
走过巨石成阵的拄岩,石上有个深痕的仙人脚印,形状酷似的船石,我们看到了门楣上有五角星的那一排两层楼,目的地到了。
往前五十米,就是分水岭,岭那边的溪水,自洋山村流到东钱湖。岭这边的溪水,经大嵩岙村流到管江,最终汇入大嵩江入海。
这时,天空忽然洒下来几颗豆大的雨滴,我们赶紧往回走。走熟悉的路,感觉速度快多了。
一来一回的路上,我们发现,沿途最美丽的开花植物,是网络崖豆藤,它们一个个紫红色的美丽花序,不时在溪谷间繁盛的藤蔓上升起,一直陪伴我们走完整段路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