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放映结束,伴随着周璇《永远的微笑》的歌声,一个个南京地标新旧重叠像幻灯片一样出现在大银幕上。人们不约而同站起来,久久没有离去,共同的情绪已被带入影片中这几个普通中国人的热血壮举,沉重而又震撼。当走出影院,阳光普照,冰冷的数字有了具体的温度,让每一位观影者仿佛完成了一场与历史隔空的对话,更是一种铭记于心的回响。
《南京照相馆》上映10天斩获15亿票房的背后,也是上海影视乐园1:1复刻抗战时期南京街区的场景力量。游客在此可触摸建筑斑驳痕迹,聆听真实历史故事,在“实景观影+沉浸体验+主题游园”三位一体的空间中完成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身份转换。这种空间叙事将影视场景转化为历史教科书,使砖瓦廊柱成为“会说话”的教育载体。一种以影视场景为基底、文旅体验为载体、研学教育为内核的创新模式正悄然改变传统旅游与学习的边界。
1:1高度复刻被轰炸后的南京城墙断壁残垣
1//场景赋能:从影像叙事到研学场域的重构
“影视+文旅+研学”创新的核心在于场景力的深度释放。以上海影视乐园为例,其打造的全国首家“实景商业院线影院”构建了沉浸式场景多维体验:
时空折叠的观影革命:在电影拍摄地观看影片,建筑肌理与银幕画面形成互文,观众在虚实交织中完成“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身份蜕变。从视觉到实景,从符号语言到情绪归属,从促使观众更深刻地体悟历史伤痛,让“重温历史”真正成为直面创伤、不忘历史的严肃课题,在时光交错中唤醒对和平的珍视的活动。
“吉祥照相馆”场景
触觉记忆的沉浸课堂:影视乐园内经典红色课堂,即升级后的“初心号红色巴士”串联《南京照相馆》拍摄点,不仅设置拍摄地专属讲解与互动环节,同时串联影视乐园内的“红色记忆”脉络;斑驳的砖墙、复刻的街巷成为会呼吸的历史教材。
液态叙事的任务系统:在依托《南京照相馆》实景拍摄地打造的沉浸式爱国主义实景教育课堂项目《南京城下》里,让学员化身抗战救亡团成员,在NPC引导下完成六大任务关卡,历史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渗入身体记忆。
影视+文旅+研学模式的创新本质在于场景力的深度释放与重构。它将影视艺术构建的想象世界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学习的实体空间,将被动观光升级为主动探索,将单一知识传授变为情境化体验学习。
研学团在上海影视乐园《南京照相馆》取景地参观
2//移置叠加:从文旅外溢到影地协同的实践
“移置叠加,影地协同”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影视创作与文旅体验的时空壁垒,通过“前置”、“后置”、“同置”三种模式的灵活运用,实现电影场景与真实场域、影像叙事与现实空间的深度互构。
在前置模式中,文旅基因被植入影视创作的源头。例如冯小刚海南电影公社,是一个集实景旅游、实体商业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后置模式则聚焦影视IP能量的持续释放,典型如《蛟龙行动》实景基地将退役潜艇部件改造为研学教具,或在电影下映后将拍摄地通过剧本杀、主题展览等形式再激活,使短暂的影像生产转化为长效的文化消费与教育场景。同置模式实现创作与体验的共时性发生,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将会对未来文旅产业溢出,多元融合中构建独特生态。这三种模式的协同,实质是“影”与“地”在物理空间、时间维度和功能属性上的多重移置与有机叠加。
在市场践行维度,它催生了全新的产业互赋机制:影视IP为文旅目的地注入叙事灵魂与流量势能,而文旅场景则延伸了影视作品的社会生命与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推动电影与地域文化、城市机制形成深度共生关系——《蛟龙行动》实景片场在完成拍摄后立即启动文旅化改造,形成“创作孵化—实景拍摄—后期制作—沉浸体验”全链条。
电影《蛟龙行动》中核潜艇外壳模型
青岛《蛟龙行动》基地成为国防教育地标,将军事道具转化为沉浸式教材。120米长的核潜艇模型、对潜指挥中心的战术推演,让小军迷发出“真想当海军”的感叹。这种教育创新使国防知识摆脱说教,在场景体验中激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学生在“龙鲸号”船坞基地内潜艇舱内体验战术推演
3//液态范式:从品牌叙事到产业共生的互通
创新模式催生跨产业价值网络的重构,传统研学的固态边界正在溶解,一种以动态场景、流动叙事、主体共创为核心的液态范式悄然崛起。
源头共创的基因植入
上海影视乐园的突破性在于“拍摄即运营”的前置思维。在《南京照相馆》场景设计阶段,文旅团队便介入规划廊柱的触摸解说系统、街道的任务动线布局。这种源头共创使影视拍摄地与研学基地实现零时差切换,影视IP的社会价值得以持续释放。
研游互动的范式融合
《蛟龙行动》基地将军事训练转化为沉浸式游戏:潜艇舱内的战术推演融入RPG机制,侦查任务结合ARG(替代现实游戏)设计。通过通过将国防教育内核、影视工业场景与研学体验功能有机融合,使国防教育在闯关挑战中自然内化,近三年来吸引研学团体超5万人次。
价值循环的产业生态
这种闭环生态使《南京照相馆》的拍摄场景持续产出教育价值:电影下映后,其复刻街区通过研学任务系统、主题文创开发、戏剧工作坊等形式,持续激活场景生命力。影视工业资源不再是消耗品,而成为可循环的教育基础设施。
青岛东方影都国防主题文旅研学基地
随着更多影视基地将工业场景转化为研学课堂,我们将看到更多品牌叙事的递进。当知识被包裹在具有情感温度的叙事场景中,当学习过程被设计为可参与的英雄之旅,研学旅游便真正实现了从“到此一游”到“以研行旅”的跨越。这不仅是研学旅游的升级,更是在重塑文化传承的路径——让每个年轻的生命在场景体验中,找到自己与历史长河的连接点。
—END—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 岑梅玲子
孙小荣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小荣说”执行主编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