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张阿姨患有冠心病,装了支架后恢复不错。今年夏天,儿女孝顺,临时决定带她去青海湖避暑。想着“高原凉快”,张阿姨没咨询医生就同意了。结果抵达西宁当晚,她就感到胸闷气短、头晕恶心,紧急送医诊断为急性高原反应诱发的心肌缺血。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二科李雅婧主治医师提醒大家:心血管疾病患者夏季出游,绝不能“说走就走”,高反、飞行、自驾等风险应提前了解,安全出游攻略请收下。
出行前:给心脏做“深度体检”
1.血压稳定达标:近1个月静息血压最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血压波动很大(超过20mmHg)或持续高于160/100mmHg,请暂缓长途旅行。
2.心功能状态良好:日常活动,如散步、买菜没有明显胸闷、气促的症状。如果近半年内因心力衰竭住过院,或稍活动就喘不上气,严禁心血管患者前往高原或进行长途旅行。
3.心绞痛稳定:如果是冠心病患者,需确保是稳定型心绞痛,并且近2周内没有发作过胸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绝对禁止飞行和高原旅行的。
4.术后恢复充分:做过心脏手术(如搭桥)或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的患者,需要度过充分的恢复期。通常冠脉支架术后需超过3个月,心肌梗死后需超过6个月。未达到这些时间要求,不建议长途出游。
目的地选择:避开“心脏雷区”
• 红色警报区(坚决避开)
1.高海拔地区 (2500米):如拉萨、香格里拉、部分青海湖区域。高原缺氧会显著增加心脏负担,极易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肺水肿。
2.极端酷热潮湿城市:如夏季的吐鲁番、武汉、南京等。“桑拿天”会导致大量出汗、血液浓缩、心率加快、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剧烈,极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 黄色预警区(谨慎选择,充分准备)
昼夜温差大的山区:如黄山、峨眉山。低温、爬坡都会增加心脏负荷。如果要去,尽量选择乘坐缆车直达山顶,避免长时间徒步登山。
• 绿色推荐区(相对安全)
气候温和的海滨或平原城市:如威海、大连、青岛、苏州、承德、六盘水等避暑胜地。凉爽舒适,对心血管系统压力较小。
• 重要提示
1.医疗资源是关键:避免前往远离三甲医院(车程超过1小时)的偏远地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获得专业救治。
2.避免极端活动:像“凌晨登顶看日出”或“深夜观星”这类项目,往往伴随着低温、疲劳和可能的缺氧,对心血管患者风险极高。
交通方式:旅途中的“护心术”
1. 飞机出行:
机舱内气压相当于海拔2000米左右,存在轻度缺氧;久坐不动增加下肢静脉血栓风险;气压变化可能影响血管张力。尤其是严重心衰、不稳定心绞痛或近期心梗患者,飞行可能不适合。
某些药物如肼屈嗪,可能需要在飞行前72小时停用(务必遵医嘱)。飞行中每小时起身活动或在座位上做“踝泵运动”(用力勾脚尖5秒,再用力绷脚尖5秒,反复进行)。
2. 自驾出行:
长时间驾驶易疲劳;车内高温“烤箱效应”;服务区可能买不到急需药品;突发状况时难以处理。
严格遵守“2小时原则”,每驾驶不超过2小时,必须到服务区停车休息至少10~15分钟,下车活动肢体。车辆暴晒后,先打开所有车窗通风几分钟,再启动空调并使用“外循环”模式5分钟,排出热空气后切换为“内循环”。调整空调出风口,避免冷风直吹胸口,以防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最好有健康同伴轮流驾驶和照应。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张婷副主任医师提醒,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周全的准备是开启夏日旅程最安全的钥匙。出行过程中,护心五大铁律需牢记。
• 铁律一:严守用药纪律
按时按量:设定手机闹钟提醒,无论玩得多开心,到点必须吃药。
妥善保存:需要冷藏的药物(如胰岛素、某些特殊降压药硝普钠等),必须使用带温度计的专用医用冰盒(保持4℃左右),切勿放入普通酒店冰箱冷冻室。
• 铁律二:科学补水补盐
少量多次: 遵循“每小时补水100ml左右”的原则,不要等到口渴再喝。绝对禁止豪饮冰水!水温应高于10℃,避免冰冷刺激引发血管痉挛。
• 铁律三:控制活动强度
心率是标尺:运动时(如散步、游览)的目标心率建议控制在(170 -年龄) x 0.7以下。
量力而行:选择平坦路线,行走坡度最好小于5度,步速控制在3公里/小时以内。感觉胸闷、气短、头晕时立即停下休息。
• 铁律四:严把饮食关口
新鲜卫生:不吃隔夜凉菜、生冷海鲜,严防食物中毒或急性胃肠炎,腹泻呕吐极易诱发心力衰竭。
限制刺激物:每日饮用咖啡不超过1杯,酒精最好不沾,两者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房颤)。
清淡少盐:继续保持低盐饮食,警惕景区餐饮可能偏咸。
• 铁律五:保障优质睡眠
优先选择安静、通风良好的酒店房间,尽量避免熬夜打乱生物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二科 李雅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