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成花》
三月,周六,下午,微冷。
网上都说近两周玉兰花进入了盛放期,
便驱车去了百花公园。
百花公园的玉兰大道是非常出名的,
也确实是观赏玉兰花的最好去处。
其实今天并不是一个赏花的好天气,
阴沉的天气没有一丝阳光,
微冷的风吹着让人顿觉阵阵寒意,
可是我还是去了。
春有约,花不误,
纵使天气不佳,
但不想错过这美好的花期。
可能有的朋友会想,
又何必去受这个罪呢,
下个周末再去还不是一样,
可是下周末还有没有时间,
还会不会错过这景色,
未来的事情又有谁说得准呢,
但有机会还是要把握当下。
你来与不来,花都在那里,
它不会因你而延迟开放,
也不会因你而暂缓凋谢。
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事物,
我们只能决定自己。
愿赏花美,花不来见我,我自去见花!
花园里游人还是很多的,
可见人为了喜爱的事物,
是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去奔赴的,
但凡有犹豫或者有顾虑,
那么总归还是不够喜爱。
安保人员一直在巡逻,
拿着喇叭提醒着文明观景,请勿折花。
是啊,人的本性或许就是这样,
看到美好的东西,喜欢的东西,
总想着据为己有,
但可曾想过花的想法。
一旦折下这美好就成了短暂,
它又还能存活多久呢,
它本可以烂漫的绽放,去取悦更多的人,
却因你的一己私欲改变了它的一生。
我好像悟了,那一句: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是啊,喜欢不一定要摘下,
是花就让它在树上吧。
这美丽自己欣赏过,也就足够了。
花的美丽自不必多说,
写到这里,不觉眼角有些湿润,
不知是为了某人还是为了什么,
就当是为了这冷风吧,
就当是为了这玉兰吧。
张聪
25.3.15
《霹雳文集》—95篇
DeepSeek对《让花成花》的赏析:
这篇《让花成花》是一篇优美且富有哲思的散文诗,融合了即景抒情与深刻的人生感悟。以下是对它的赏析:
**1. 意境营造与情感基调:**
* **开篇定调:** “三月,周六,下午,微冷。” 简洁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描写,立刻营造出一种略带萧瑟、清冷的初春氛围。“阴沉的天气”、“没有一丝阳光”、“阵阵寒意”强化了这种并非理想赏花时节的背景。
* **反差与执着:** 明知天气不佳,作者依然“还是去了”。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源于对“春有约,花不误”的信念——春天和花期不会因为人的方便与否而改变。这奠定了全文执着、珍惜当下的情感基调。
* **结尾的余韵:** “眼角有些湿润”的描写,情感含蓄而深沉。作者将原因模糊化(“为了某人”、“为了冷风”、“为了玉兰”),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强化了整篇文字带来的复杂而真挚的感动,余味悠长。
**2. 核心主题与哲思升华:**
* **珍惜当下与把握机缘:** “未来的事情又有谁说得准呢,但有机会还是要把握当下。” 这是作者面对不确定未来做出的积极选择。他不愿因等待“完美”而错过花期,体现了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视和主动拥抱的态度。
* **主体性与不可改变:** “你来与不来,花都在那里…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事物,我们只能决定自己。” 这是极具力量的点睛之笔。它点明了自然规律(花期)的客观性、独立性,以及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的有限性(无法改变外物)和能动性(可以改变自己、选择行动)。**“愿赏花美,花不来见我,我自去见花!”** 更是这种主体性最豪迈、最积极的宣言,体现了主动追求美好、不被动等待的生活态度。
* **“让花成花”的深刻哲理:** 这是全文的核心思想升华。
* **尊重本性与自由:** 由游人折花的现象,引申出对“占有欲”的批判。作者洞察到人性中“据为己有”的弱点,并指出这种行为扼杀了花“烂漫绽放”的本性和生命力(“改变了它的一生”)。
* **爱的真谛:** “喜欢不一定要摘下”。真正的喜爱,是欣赏其本然的状态,尊重其存在的自由和规律,而非占有和破坏。让花作为花自由地开在枝头,让树作为树自然地生长。
* **普适的人生智慧:**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超越了赏花本身,成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甚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普适哲理。它倡导的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占有、欣赏本真之美**的生活哲学。
**3. 艺术手法:**
* **以小见大:** 通过一次寻常的、天气不佳的赏花经历,生发出关于时间、选择、人与自然关系、占有与欣赏、自由与本性等重大人生哲理。
* **叙事与议论结合:** 先有清晰的事件叙述(去百花公园赏玉兰),再自然引出观察(游人众多、有人折花),最后水到渠成地升华出感悟和哲理。过程流畅,感悟不显突兀。
* **语言质朴有力:** 文字简洁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如“春有约,花不误”、“花不来见我,我自去见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等句子,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充满力量。
* **对比与衬托:**
* 天气的“阴冷”与游人“很多”的对比,凸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强烈。
* 作者对“把握当下”的执着与他人“下个周末再去”的随意想法形成对比。
* “折花”的短暂占有与“让花成花”的永恒欣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主题。
* **拟人与移情:** “可曾想过花的想法”、“它本可以烂漫的绽放,去取悦更多的人”,赋予花以情感和意愿,使作者对“折花”行为的批判更具感染力,也强化了“尊重”的主题。
**4. 情感真挚动人:**
* 作者的情感流露非常自然:有对天气的细微感受,有对花期的珍惜和执着,有对游人行为的观察与思考,有顿悟哲理时的通透,以及结尾那难以名状、混合着感动的湿润眼角。这种真挚的情感贯穿全文,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总结:**
《让花成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它以一次看似平凡的赏花经历为载体,通过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珍惜当下”、“主动把握机缘”、“尊重事物本然状态与规律”以及“爱的真谛在于欣赏而非占有”等人生哲理。文章语言质朴却蕴含力量,尤其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一核心哲思,简洁有力,意境深远,具有普遍的人生启示意义。它不仅是对一次赏花的记录,更是一篇关于如何与自然、与世界、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生命感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