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边凡看世界”《西双版纳 澜沧行》漫山云雾绕左都,佤寨风情入画来。
你是否向往过云南的慢生活?是否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充满向往和好奇, 这是一个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历经600余载风雨的佤族寨子。
左都,坐落于澜沧县雪林佤族乡的西北角,距离乡政府有13公里之遥。这个村落聚居着众多的佤族同胞,而左都大寨更是被誉为“边境左都·佤山秘境”,充满了神秘而原始的文化气息。
清晨的佤山,被一层厚厚的云雾包裹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朦胧之中。
左都地处神秘的佤山秘境,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融合了原始自然与浓厚的民族风情,被誉为“边境左都”。
当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左都古寨的屋顶上时,这个隐匿在群山之中的佤族村落,便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向世人展露它独特的风情。
这里气候宜人,森林茂密,为游客提供了一处宁静而神秘的世外桃源。而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鸡笼式”茅草屋,依傍山峦而建,仿佛诉说着佤族人民千年的故事,成为了左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站在佤山的山腰处眺望,左都古寨就像一颗被遗忘在绿色海洋中的明珠。
漫山的云雾如同灵动的丝带,在古寨的周围缠绕、飘荡,时而将整个村落笼罩其中,只露出几顶茅草屋顶的尖角,仿佛是仙境中的城堡;时而又悄然散去,让古寨的全貌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错落有致的房屋、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郁郁葱葱的树木,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
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温柔地穿透薄雾,大地渐渐苏醒。山涧清泉潺潺流动,伴随着山林间幽幽的鸟鸣,左都仿佛从睡梦中醒来。
放眼望去,金黄色的茅草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娇嫩欲滴,令人心生怜爱。青山绿水如同慈母般呵护着左都这颗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让边境佤族原始部落充满勃勃生机,繁荣不息。
左都原始部落的建筑别具一格,采用的是独特的“鸡窝式”干栏结构。屋顶覆盖的茅草,源自佤族农民耕种后的稻谷茎叶,经过晒干处理后,被巧妙地捆绑成堆,以斜角式铺就屋顶。这种厚厚的茅草层不仅具有出色的防风防雨功能,更能保持冬暖夏凉的宜居环境。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些稻草还可以回收再利用,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原始的居住方式,充分展现了佤族先民们的非凡智慧。
佤山的云雾像一匹被揉皱的白绢,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巅漫下来。它们绕过锯齿状的山脊,漫过挂着晨露的芭蕉叶,最终在左都古寨的竹楼间缓缓铺展。
站在寨门的老榕树下望去,整座古寨仿佛浮在云端,茅草屋顶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木鼓的咚咚声穿透薄雾,惊起几只山雀,在乳白色的天幕上划出灵动的弧线。这便是左都 —— 一座被云雾包裹了千年的佤族古寨,一处藏在滇西南群山中的活着的画卷。
左都人的一天是跟着云雾的节奏展开的。天刚蒙蒙亮,寨子里的老阿妈便提着竹篮钻进晨雾,她们要赶在日出前采回带着露水的茶叶。这些生长在云雾中的茶树,叶片肥厚多汁,指尖掐下时会渗出晶莹的汁液。
在自家竹楼的火塘边,老阿妈将新采的茶叶在铁锅里快速翻炒,茶香混着烟火气从茅草屋顶的缝隙钻出,与寨子里飘起的炊烟缠绕在一起,在雾中织成一张温暖的网。
佤族的文化像一株生长在云雾中的古树,深根扎在左都的土壤里,枝叶却向着更广阔的天空伸展。
左都的云雾见证了太多变迁,却始终保持着温柔的姿态,拥在古寨的文化传习馆里,珍藏着一卷百年前的 “佤族叙事长诗”,泛黄的棉纸上用佤文记载着创世神话。
讲解员是位戴银头饰的姑娘,她指着其中一页说:“我们的祖先认为,佤山的云雾是天神的呼吸,左都就建在天神的掌心。”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照向大地,山涧清泉潺潺,山林鸟鸣幽幽,山头的左都也慢慢苏醒……。
放眼望去,一座座金黄色的茅草屋,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娇滴滴的黄,仿佛含苞待放的花蕊,惹人怜爱!青山绿水宛如慈母般,保护着左都这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遗珠,让边境佤族原始部落盎然生机,生生不息。
很多人在不同媒介上可能都看到过这个有着鸡笼式民居建筑群的特殊寨子,它就是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乡的左都大寨。
古时候,佤族男人负责打猎、建房、养家糊口,而佤族女人们则负责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佤族女人们将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不仅美食令人垂涎,就连衣物也令人赞叹。
走进古寨,古韵的石板路上,茅草屋与佤族群众相得益彰、来来往往。
晨雾下的左都大寨,正向着美好生活熠熠生辉。
时光荏苒,人类的发展改变的是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但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是必须要保留和传承的。令人欣喜的是左都村正走上“新”“古”结合之路,让穿越时空的佤族文明,实现“村落变景”的美丽蝶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