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我的宝藏兴趣##夏日生活打卡季#
【缘起】
走过德、法、瑞、意欧洲经典线路,驶过巴尔干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追过冰岛的极光后,猛然发现,在我的欧洲足迹版图上,还有一大块空白,那就是在地理课本中得知的,欧洲最大的半岛——斯堪的那维亚。
一直以来,高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因深邃的峡湾、广袤的森林湖泊、独特的北欧建筑,以及神秘的维京文化,而令我心驰神往,心心念念。
盛夏,正是探访斯堪的纳维亚的最佳时节,不仅有满眼的绿色、纯净的天空、雪山瀑布环绕的峡湾,更有无与伦比的“午夜太阳”的瑰丽景象。
日前有朋友相邀,一同前往北欧四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恰巧完美地填补了我的欧洲足迹空白,于是,欣然应邀,于7月中下旬一同奔赴斯堪的纳维亚,开启一场北欧四国之旅。就这样斯堪的纳维亚这个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北欧词汇,如今竟然变成了我们现实中的探索目的地。
【国家】瑞典(Sverige),北欧的心脏
人们对斯堪地纳维亚的印象,往往来自于瑞典(瑞典语Sverige)因而,瑞典也是我们探访北欧的第一个国家。
瑞典,全称瑞典王国,是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斯堪的纳维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某种程度上,它是斯堪地纳维亚文化的中心,掌握着解开北欧之谜的钥匙,被称之为北欧的心脏。
与此同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的瑞典,还拥有森林之国、湖泊王国、欧洲锯木场、北欧雪国,以及禁酒王国等别称,并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发达的经济、丰富的历史和领先的技术而闻名于世。
瑞典人崇尚大自然,热爱运动,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瑞典现已成为世界上外出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一站】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北欧明珠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北欧第一大城市,是瑞典国家政府、国会以及皇室的官方宫殿的所在地,亦是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故乡。
这座城市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当地居民常常遭到海盗侵扰,于是人们便在梅拉伦湖的入海处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以便抵御海盗,因此,这个岛便得名为“木头岛”,即斯德哥尔摩。
如今,斯德哥尔摩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大小桥梁把它们联为一体,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
【游】市政厅(Stockholms Stadshus)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Stockholms Stadshus),在瑞典的地位就像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它不仅是瑞典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更因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晚宴在此举行而闻名于世。所以,无论是瑞典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来到斯德哥尔摩,便都会到市政厅去参观一番。
抵达斯德哥尔摩的第一个清晨,城市尚未苏醒,街道上还没有什么行人的时候,我们便直奔国王岛而去。
隔着梅拉伦湖远望,在蓝天、白云、绿水的掩映下,临水而建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高低错落的建筑,在水面的映衬下,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互交融,仿佛一幅灵动的画卷。
市政厅外,是一座以花草树木、喷泉雕塑装点而成的露台阶梯花园。整个露台阶梯花园面向平静的梅拉伦湖。
石阶两侧竖立着瑞典雕刻艺术家Carl Eldh的青铜雕塑“歌(Sången)”与“舞(Dansen)”,男性形象代表歌,女性形象则代表舞,他们正面对波光粼粼的梅拉伦湖,这个流淌着的舞台,尽情歌舞,动静之间,阴阳结合,充满了和谐之趣。
花园的一角,最靠近梅拉伦湖的地方,高高耸立着一根纪念石柱,顶部站立着一位身着中世纪服装的强壮男人,他手举大旗,面向市政厅大厦。他便是瑞典十五世纪的自由斗士和民族英雄安吉尔·布莱奇森(Engelbrekt Engelbrektsson)。
顺着自由斗士的目光,我们回望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这是一座造型别致、装潢华美的建筑,始建于1911年,历时12年,耗费800万块红砖才完成。
特别是右侧巍然矗立着的钟楼,与沿水面展开的裙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之装饰性很强的纵向长条窗,使得整个建筑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宏伟而壮丽。
整座建筑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那800万块红砖砌成的外墙,在阳光的轻抚下,泛出温暖而质朴的色泽,宛如岁月沉淀的记忆,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它不仅是斯德哥尔摩的地标性建筑,北欧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因每年在这里举行诺贝尔奖颁奖晚宴而闻名于世。
我特别喜欢市政厅的长条窗。定睛望去,装饰性很强的纵向长条窗,整齐地排列着,像是建筑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岁月的变迁。
站在露台阶梯花园中,仰望106米高的塔楼,很吃力才能将其整个装进画面。据说,登顶可俯瞰整个斯德哥尔摩市区和美丽的梅拉伦湖。
唯有从侧面才能看到一高一低两座塔楼巍然矗立,其中高的那座塔楼顶端树着一个镀金风向标,上有三个金光闪闪的王冠,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夺目,象征着曾经的卡尔马联盟,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国土和人民的合作无间,让人不禁遥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左则相对矮小的塔楼上则装饰着镀金的月亮和星星。
凝望高耸入云的塔楼,最吸引我的却是塔身上的长形窗户装饰。长窗下有突出的砖彻阳台;长窗的顶部是一座尖顶小亭子,亭中有一条帆船,亭的尖顶上有一座金色的城堡。在长窗左侧墙面上有太阳的图案,右下侧有月亮的图案。可谓巧夺天工,寓意深刻。
在塔楼的外墙旁,一个三面开放的小亭子内,安放着一个石棺,石棺之上静卧着一个金光闪闪的人物。这是斯德哥尔摩市的创建人及第一任执政官,被誉为斯德哥尔摩之父的比尔格.雅尔(Birger Jarl)的衣冠冢。
市政厅入口处,是由三排立柱组成的柱廊,两根圆形立柱组成一个古朴典雅的券拱门,一排18个圆形券拱门则倍显气宇不凡,又好似巨人伸出的手臂,托举着高大的红色建筑。
开放式廊柱的尽头,有一组纪念诺贝尔的雕塑,很容易被忽略掉。
上面是诺贝尔的头像,人们以此永远纪念这位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以及他用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而设立的诺贝尔奖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下面浮雕上的5个人物,从右至左分别代表诺贝尔奖最初的5个奖项:文学、生理或医学、和平、化学、物理。其中,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这四项奖在瑞典颁发,和平奖在挪威颁发。后来新增了经济学奖。
通过柱廊,来到方方正正的市政厅庭院。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单一的砖红色,台阶上的拱门就是市政厅的入口。
在入口处一侧的长窗间,设有4个悬在半空的券拱式龛,内放置青铜人物雕像。
站在入口处回望,更清晰地感受到18座券拱门托举起高大的红色建筑,以及的一高一低两座塔楼遥相呼应的壮观场景。
又一次望见高耸塔楼顶端的金色风向标,还有那屋脊上的小金人。
- 看点一:蓝厅,探秘诺奖晚宴举办地
踏入市政厅,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闻名遐迩的“蓝厅”。“蓝厅”是市政厅内的一楼宴会厅,厅内可安排1300位宾客就餐。每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王后与各方贵宾齐聚于此,为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得主们举行隆重的晚宴。因而,“蓝厅”现已成为世界上各个领域诸多的科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承载着无数荣耀与梦想。
放眼望去,整个大厅的四面墙都是清一色的红砖清水墙面,没有一丝蓝色,这令我心生疑惑:这里为什么叫“蓝厅”呢?
原来,最初设计时是要将厅内的砖漆成瑞典国旗中的蓝色,后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师见通体红砖古朴典雅,且极富美感,便临时改变主意,采用红砖的颜色,但保留了“蓝厅”的名字,实为红厅。
大厅的边缘是一圈罗马柱分割的灰色围廊。在围廊内又见诺贝尔。那是镶嵌在墙壁上的一块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上面刻写着他的生卒年份:1833——1896。
大厅的尽头是通往二楼的台阶,其开放式围廊都是用灰色大理石砌成。
褐红色的大厅搭配豪华的大理石阶梯。北欧风格以以简约著称,整个大厅就只有灰、红两种颜色,简单之中折透出高贵、典雅的气息。
通往二楼的台阶被称为“爱莎台阶”,据说,这是“世上最舒适安全的楼梯”,由设计师的夫人的名字命名。
为了满足女士们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宴会时穿着晚礼服和高跟鞋,保持姿态的优雅和较高安全性的需要,设计师让夫人爱莎穿着各种长裙,反复实验上下楼梯,计算出楼梯台阶的高度、长度、坡度。前前后后共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最终确定为一共27级台阶,每级高度仅13公分,宽将近40公分。
台阶的拐弯处有一个约一平米都不到的小平台,平台上有一座讲台,那是诺贝尔奖得主发表获奖感言的地方。
而正对着台阶的墙壁上,雕刻有一颗若隐若现的星星,据说,下台阶的客人只要平视前方墙上这颗,就可避免眼神漂离感。
楼梯旁安放着一部管风琴,每年举行诺贝尔奖宴会的时候,都会有专人在这演奏。
其与大厅顶部10270支巨大的纯铜音管和犄角处的音箱,共同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可以想象大厅内回荡着天籁之音,可惜我们无缘听到。
顺着台阶,来到二楼,是一条开放式长廊,站在这里可以俯视整个蓝厅,想必在诺贝尔颁奖宴会中,这里是国王和贵宾站立的地方。
长廊尽头的大门雕塑异常精美,门上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设计者瑞典民族浪漫运动的启蒙大师、著名建筑师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Carl Westman)的半身雕像。他左手捧着设计的市政厅模型,右手拿着笔随时准备改动他灵光闪现的作品,目光展现处仿佛一直在思考探寻。
- 看点二:议会厅,感受民主的气息
离开蓝厅,步入一条悠长的走廊。我侧头透过一侧的长窗向外望去,恰好可以看到一高一低两座塔楼的身影,再次感受到其设计的巧妙。
途中经过议员休息室。由于大部分议员是兼职的,因此,议会通常在下午4点以后召开。这是专为议员们准备的会前休息区。
然而,我却被墙上的两个装饰所吸引,其中一个是头顶三花王冠、手持三个王冠盾牌的武士。不知这里是否也象征着曾经的卡尔马联盟?另一个则像是两个宗教人物。虽不知其中的寓意,但也先留存了下来。
长条形的议会大厅是斯德哥尔摩议员们开会的地方。议长席居中,环形围绕的是议员们的席位。
斯德哥尔摩议会分左翼、右翼和自由派,每个阵营都有着法定的比例,以保证政策的出台能够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
瑞典这个国家特别强调男女平等,这点可以从议员的性别比例中一窥究竟。本届议会一共有50名女性议员,51名男性议员。如此接近的比例,在各国中都是不多见的。
中央突出部分设有帷幔的地方是威严的议长席。
开会时,议员们按不同区域落座。桌子上有各自的名签和表决器。
在这里,仿佛能看到议员们为了城市的发展与未来,激烈讨论、各抒己见的场景,感受到民主与自由的气息在空气中流淌。
抬头仰望,议会大厅独特的维京船木结构屋顶,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放眼望去,犹如一艘倒扣着的古维京船的龙骨,上面还绘有日月星辰,以表示议会所探讨的话题,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在诉说议会的公正与透明的同时,还彰显北欧维京时代的建筑风格。
看点三:金厅,品读瑞典的前世今生
用2顿黄金打造的金厅,无疑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瑰宝。
大厅四壁用1800万块约一厘米见方的金子和各种彩色玻璃的小块镶成的一幅幅壁画,在灯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欧洲贵族的奢华感迅速拉满。
金厅主墙上,是一整幅描绘梅拉伦湖女神的壁画。这幅镶嵌壁画象征着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人类向往的美好之地,不仅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也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
抬头仰望,只见这位神采飞扬的斯德哥尔摩守护神,端坐在王椅上,圆睁着一双不成比例的大眼睛,卷曲的头发在空中飞舞,一手持权杖,一手托皇冠,霸气十足。
而在她脚下,还绘有两组人物,右边一组是西方人,而左边一组则是代表东方的亚洲人,他们分别从左右两边正一步步走近她。
在西方人一侧,我看到了代表欧洲的巴黎艾菲尔铁塔,还有代表美洲的自由女神像,以及一面酷似美国国旗的星条旗。
而在绘有大象的亚州人一侧,我很快从中发现有一穿着清代服饰的中国人,有人说他是代表中国出席万国会议的李鸿章,也有人说他是戊戍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的康有为。
据史料记载,康有为曾在瑞典买过一座岛,并在岛上建起了中国式园林“北海草堂”,赖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因而,我个人觉得,康有为更靠谱。
在梅拉伦湖女神壁画的一侧,则是瑞典瓦萨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的镶嵌画。
金厅左右两壁同样也满布壁画,左壁叙事、右壁述人,分别表现了瑞典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重点事件以及瑞典史上的重要人物。
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是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犹如一幅连环画,完整地描绘出瑞典的前世今生。
这些仿拜占庭风格镶嵌画,在给我们带来艺术美的同时,还让我们对瑞典这个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可谓受益匪浅。
这种三明治的工艺,即在两片玻璃之间夹上金箔,不仅使整个金厅的金子用量大为减少,而且还能保持金箔永不褪色,致使一幅幅壁画精美绝伦,壁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在落地窗的上方是一幅完整的人生壁画,描写了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从右边开始陆续是出生、成婚、得子、暮年、出殡五个场景。
在梅拉伦湖女神对面,也就是金厅的大门上方,是一幅描绘皇宫的壁画。
然而,拉近细看竟然发现,在画面的最上端,骑在一匹马上的是一位无头国王。
据介绍,这是由于设计师在制作这幅壁画时,算错了尺寸,壁画自下而上地镶嵌到最上面,已经没有容纳头像的位置了。可这幅壁画却将错就错地保留至今,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师过人的胆量,同时也展现了瑞典人民和王室对设计师错误的宽容与大度。
据说,这个凭空消失的国王头,现在会出现在斯德哥尔摩的井盖和垃圾箱上。
在金厅参观时,我还无意间看到了这样的地砖,这个图案不正是此前在长廊上看到的那两个宗教人物吗?惊喜之余,又满是疑惑:他们到底是谁?又有什么寓意?请知情者赐教!
走出金色大厅,我们的市政之旅也就结束了。出门之前别忘了把之前贴在自己身上的“票”粘在出口处的画布上,好看又环保。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算我们一起创作的一幅艺术作品吧。
走出市政厅,轻轻触摸着那一块块红砖,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的匠心与汗水。抬头仰望墙上的雕塑,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栩栩如生,它们或是神话中的人物,或是历史的见证者,均以无声的姿态,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从市政厅庭院向外走去,透过那一排圆形券拱门,我望见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与骑士教堂的尖顶隔水相望。
在波光粼粼的梅拉伦湖水衬映下,对岸的老城典雅、秀美,那里将是我们拜访的下一站。
【独白】
在北欧的时光长河中,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诉说着瑞典的往昔与今朝。
走过市政厅庄重的长廊,仰望拙朴的穹顶,惊叹金厅的奢华,置身其间,我深深地感觉到,这里不是政府办公楼,而是一座充满欧洲风情的宫殿。这里的一厅、一廊、一柱、一画、一塑······背后都写满了传奇与故事。
漫步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见证了瑞典的辉煌与发展,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个到访者都为之倾倒,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建筑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人类文明与情感的寄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