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千年建城史,苏轼在此留下的诗文、生活遗迹及“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人文影响力,构成了先锋书店最为珍视的精神对话根基。
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剂”,先锋书店将成为激活古城文旅生态的“关键支点”。记者从惠州市产投集团获悉,国内知名人文书店品牌——先锋书店即将入驻惠州,通过优质文化业态吸引人流、汇聚人气,让千年古城从“历史标本”变为“活态社区”。这一举措正是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中“江湖一体”战略的内容之一。
先锋书店入驻是古城更新“以文化为核、以品质为纲”招商理念的首次实践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将“西湖及周边区域优化工程”列入重点抓好“十大工程”之一,要求“高站位提升古城规划设计水平,推进西湖荟客厅、府城文旅融合提升、水东街文旅业态更新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此背景下,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今年4月正式启动,首批13个点位的改造与活化工作全面展开。
在古城更新业态选择中,先锋书店的入驻是关键落子。
惠州为何锁定先锋书店?
“先锋书店是兼具文化厚度、美学价值与公共属性的城市文化地标。”市产投集团所属公司惠州市西湖文旅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展羽提出,先锋书店许多特质与古城更新需求高度匹配,两者的结合是一场文化基因的“双向奔赴”——首先是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先锋书店始终以书籍为载体,传递思想、凝聚共识,这与惠州古城所承载的历史文脉高度契合;其次是对空间美学的极致追求,先锋书店致力于将建筑肌理与在地文化融合,打造“可阅读、可体验、可分享”的公共空间。“先锋书店凭借其品牌影响力,能很好地激活城市活力,这也是当前古城更新中迫切需要的。”刘展羽说。
先锋书店的“引流魔力”同样让人期待。参考江门开平“天下粮仓书店”案例,其作为标志性建筑,一年内吸引顾客超160万人次,带动住宿、餐饮等产业升级。“这样能为本地文旅行业带来巨大流量的虹吸效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刘展羽说。
更深远的是,先锋书店入驻是古城更新“以文化为核、以品质为纲”招商理念的首次实践。“这释放了我们对优质文化业态的渴求,更加明确我们要的是与古城气质相融的‘灵魂级’项目。”刘展羽认为,这将为后续引进优质品牌树立标杆,推动古城从单一观光向“文化体验+特色商业+精品民宿”转型。
保留惠州古城建筑特质,规划打造“文化共生体”
“我们每次布局都在寻找与在地文化共鸣的土壤,惠州正是这样的地方。”先锋书店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在全国拥有20余家门店的文化地标,先锋书店始终以“文化地标+在地价值”为核心逻辑,选址从不盲从流量,而是深耕城市的文化根脉。
该负责人认为,惠州的吸引力首先源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千年建城史融合东坡寓惠文化、东江民俗、客家、潮汕、广府等多元脉络;苏轼留下的名句与“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影响力,也成为书店珍视的精神对话根基。“书店文化植入需匹配城市历史厚度,惠州的厚度让深度合作成为可能。”该负责人解释。
选择惠州,更是看重其古城空间肌理与更新潜力。该负责人说,惠州“城湖相依、古今交融”的生态——西湖诗意、水东街骑楼、合江楼文韵让先锋书店看到文化空间与城市肌理共生的可能。此外,惠州古城文脉中展现的创新包容、活跃的青年社群与文旅消费升级趋势,也让书店看到了惠州文化赋能当代生活的潜力。
基于此,先锋书店定制了惠州打造计划——在空间设计上,延续“空间革命”基因,最大限度保留并激活惠州古城原有建筑特质,将书店打造成惠州的“文化新名片”。与其他城市项目不同,惠州项目更强调横向延伸古城脉络,以书店点缀西湖周边、水东街、合江楼等街区,形成“可漫步的文化网络”。
业态规划上则计划突破传统零售,打造集阅读、社交、创作、体验、在地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共生体”:规划“图书区+文创市集+艺术咖啡空间+全民阅读基地”的复合业态,构建富有层次的“古城文化体验生态圈”。
为让文化“活起来”,先锋书店将创新“书店+”模式,与惠州古城现有文化空间形成联动:从先锋书店的书画阅览,到水东街的非遗体验,到合江楼的文化品鉴,再到西湖的诗词研学,打造“逛先锋书店—游水东街—登合江楼—揽西湖景”的文化体验动线。“我们要做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串联起古城的文化珍珠,让市民和游客在行走中读懂惠州。”
“总的来说,先锋书店首进惠州,是以千年文脉为墨、古城街巷为纸,书写‘让历史可阅读、让文化可触摸、让城市有温度’文化共生实践。我们志在将其打造成广东在地文化与先锋理念深度融合的新典范,为惠州古城搭建一座从记忆走向未来的桥梁。”该负责人说。
◎知多点
先锋书店
先锋书店由钱小华先生1996年创立于南京,经过29年的创业发展,目前在全国六个省份拥有20余家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先锋书店始终秉承“开放、独立、自由、人文”的经营理念,注重独特性和体验感的优势营造,曾获评“世界最美书店”“中国年度最美书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民营书店品牌”等荣誉称号,是享誉国际的中国实体书店文化品牌。其中,广东开平天下粮仓书店通过改造旧粮仓建筑,开业年客流超百万;南京园博园筒仓书店由水泥厂筒仓改造,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典范。该品牌坚持“一店一设计”原则,每个项目均邀请顶尖建筑师参与,形成“文化空间再造”的独特模式。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林承昊 钟艳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