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河南嵩山少林寺,一场大雨说来就来。
社交媒体上的视频里,近五十个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不到一米宽的屋檐下。雨水顺着瓦片往下淌,形成一道水帘,打湿了人们的裤脚和肩膀。人群里有老人,也有被父母紧紧抱在怀里、冻得有些发抖的孩子。
他们身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立雪亭,朱红色的殿门关得严严实实。游客心里肯定窝火,花了一张至少80元的门票进来,结果连个正经躲雨的地方都找不到。 这种抱怨,很快就在网上传开了。
人们的质疑很简单直接:佛门不是讲慈悲为怀吗?眼看着老人孩子在外面淋雨,为什么不能打开殿门,让人进去临时躲一下?有人立刻想起了龙门石窟,说人家之前遇到暴雨,就让游客进了石窟避险。两相对比,少林寺的做法,显得特别不近人情,甚至有点 “要钱不要人”的味道。
但少林寺那边,也有自己的苦衷。游客想进的立雪亭,不是普通的房子,那是明代正德年间建成的老宝贝,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 整个建筑都是木头结构,最怕的就是水汽和潮湿。你想想,几十个浑身湿透的人挤进去,脚下的泥水、身上的雨水,会让整个殿堂里的湿度急剧升高。地上的水汽会往上冒,木头柱子和房梁受了潮,时间长了就容易腐烂变形。人一多,乱糟糟的,万一挤到、碰到里面的陈设,那都是修都修不好的损坏。从保护文物的角度看,关门是必须执行的规定,这是一种小心,更是对历史的责任。
至于有人看见和尚能自由进出,觉得不公平。其实,僧人是寺院的管理者和维护者,他们进出是为了工作,熟悉内部情况,和游客一股脑涌进去完全是两码事。
这件事,说白了就是个两难。一边是必须保护好的老祖宗宝贝,另一边是风雨里急需帮助的普通人。 游客觉得,我花了钱,你就该提供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的消费契约。而寺院觉得,我的首要任务是守护好这片千年遗产,不能有任何闪失。
真正的问题,可能不出在“该不该开门”上,而是出在管理细节上。 寺里说其实开放了上香处和长廊给游客避雨,可那些被困在屋檐下的人,为什么不知道呢?暴雨来的时候,有没有工作人员跑过来大声引导,告诉大家该往哪走?免费的雨衣发了没有?发得够不够快?面对淋着雨的老人和孩子,有没有人第一时间上前,提供特别的帮助?
这些细节,才是让游客感到寒心的关键。规定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一个温暖的解释,一件递过来的雨衣,一句“大家跟我来这边躲雨”的引导,可能比紧闭的大门更有力量。
一场大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少林寺在应急管理上的短板。它也让我们思考,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上现代旅游,当严格的保护规定碰上游客最基本的需求,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
这道题,少林寺这次没答好。换了你,你觉得怎么做才算周全?
讨论话题:
面对突发的极端天气,像少林寺这样的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更人性化、更高效地满足游客的紧急避险需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