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形容峨眉山的诗句如今却道出了景区的冷暖两重天。8月6日,峨眉山A交出了一份令人唏嘘的半年报:游客流失14万,收入锐减5115万,更扎心的是那个砸了8个亿的《只有峨眉山》演出项目,如今已经偃旗息鼓。

峨眉山这个曾经的旅游"香饽饽",今年上半年只接待了209.52万游客,比去年少了整整14.59万人。门票、索道、酒店这三大"摇钱树"全面萎缩,收入分别下滑9.53%、7.51%和12.13%。最惨的是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只有峨眉山》,六年来烧掉了6个多亿,现在连演都演不下去了。

说起来,《只有峨眉山》的失败早有预兆。峨眉山主要是朝山礼佛的地方,游客大多是"一日游",晚上根本没人留下来看演出。再看看人家《印象丽江》,依托的是丽江古城的过夜客,自然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要命的是,《只有峨眉山》六年了几乎没怎么更新内容,现在的游客谁还喜欢看老掉牙的表演?而且项目周边连个像样的餐饮、文创都没有,光靠一张门票就想回本,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其实峨眉山A也不是没想办法。他们又是搞宣传推广,又是改造剧场,还想引入露营、电竞、夜市这些新花样,甚至计划建个美食小镇。但这些措施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效果微乎其微。现在演出一停,连最后一点收入来源都没了。
峨眉山的教训告诉我们,文旅项目不是钱多就能成功的。就像老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找准市场需求,再多的投入也是打水漂。现在的游客越来越精明,没有真材实料的内容,没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光靠概念炒作是行不通的。

峨眉山的故事或许只是中国文旅行业的一个缩影。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结合,如何让重资产投入产生持续回报,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游客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广告,而口碑从来都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