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 Ribbons
小红书ID:@TAR
演员、导演、主持人、教师
街头健身、桨板冲浪 (SUP)
骑行与跑步爱好者
冷水中的觉醒
盛夏的亮马河畔,洋气的餐馆被太阳晒得好像没了脾气,零星的人坐在岸边的树荫下。微风吹拂着河面,水光潋滟。我远远就看见Ted倚在他的桨板旁,板面上细密的划痕在阳光下闪着光。他穿着宽松的运动衫,脚上的拖鞋看得出来已陪伴他很久,脸上挂着礼貌的笑容。那种温和中带点俏皮的笑,瞬间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一次见面,我便感受到他身上那种轻松自在的气场,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声音柔和,给人一种奇特的安定感。我们才坐下没几分钟,话题自然而然地滑向桨板。他眼神中闪现出的热情不像是在回答采访,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分享自己钟爱的玩具。
聊起与桨板的邂逅,他认为实属命运的巧合。那时的他,自觉平衡感不佳,听说桨板这项运动对于训练平衡感很有帮助,于是在朋友的强烈建议下,他报名了一次周末体验营。那是年初,京城的空气寒凉,河水更甚。
四下无人,在教练的帮助下,他颤颤巍巍地踩上桨板,腿紧得像木棍,一边试图站起来,一边心里默念:“真冷,我没带换衣服。”膝盖微颤,脚掌像贴在冰面上一样不知所措,重心总在忽左忽右地摇摆,仿佛随时会摔进水里。他试着慢慢撑起身体,每一次手臂发力,桨板下的水面就回以细碎的涟漪,像在窃笑他的笨拙。风轻轻吹过,他连头都不敢抬,只敢盯着板面前方那一小块稳定的区域,生怕自己下一秒就会变成一只落汤鸡。
就在他几次差点跪倒之后,某个瞬间,身体忽然找到了平衡。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风不再是干扰,水仿佛也开始托住他的重量。他轻轻划出第一桨,板子缓缓向前滑行,像一艘小船穿行在镜面之上。水声、风声、桨入水的回响交织成某种和谐的旋律。那一刻,他的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紧张与不安渐渐褪去,只剩下一种来自身体与自然同步之后的愉悦——他真的做到了,第一次站起来划行,虽不完美,却足够骄傲。
由力至形的修行
从此,他的身体逐渐适应水的节奏,技巧也慢慢从生涩走向熟稔。他开始沉迷于不同水域中的练习,从城市河道到大海潮汐,从平静湖泊到风起浪涌之地。SUP给予他的,不仅是肌肉的反馈与心率的提速,更是一种新的身体知觉——风向、流速、桨的角度、脚掌的压力,所有微小的感知在水上被无限放大。
“桨板的最大魅力,是它不设门槛,”他说,“你可以用它静静滑行,像一场缓慢的旅程;也可以激烈搏桨,把自己推进比赛的强度之中。”他尤其着迷于那些瞬间的细节——桨尖入水的角度,腰腹发力的顺畅,转向动作中的重心倾斜。在他的表达中,SUP已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一种动态的身体语言。
他开始教授桨板,最初只是想把这项爱好分享出去,却没想到在教学中,他看见了更多动人的故事。“有些学生怕水,不会游泳,但他们站起来的那一刻,那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技巧都震撼。”他还记得一个女孩,上课第一天甚至不敢把双脚放上板面,始终紧抓着岸边的绳索。阳光明亮,湖水平静,她却始终微微颤抖,眼神游移。于是他蹲下,与她同视线交流,不提技术,只聊小时候玩水的记忆。他耐心地演示动作,在板上缓慢示范每一个重心变化,甚至用双手托住她的膝盖,感受那微小的颤动,直到她终于鼓起勇气,站起、划动。
水面上那一瞬的微风,像奖励般掠过她的脸庞,而她的笑,则像是刚刚开启了某扇通往自由的大门。从此,每次教学他都不再只关注“划得好不好”,而是更在意学生“有没有信心”。他明白,有些成就不是划出几公里的距离,而是克服了内心那片“看不见的水域”。
教学成了他与人建立深层连接的方式,而那些初次站起、笑着落水、跌跌撞撞却坚持到底的瞬间,也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水上日记”。
独行与共舞
Ted习惯每周安排两到三次上水时间,夏天几乎天天泡在水里。和许多热衷于独行的水上玩家不同,他偏爱与朋友同行。他说:“一个人上水时,你得关注所有细节:风速、水况、装备安全;可一群人一起,欢笑和意外会填满整个旅程。”
他曾独自划行前往日本一座必须乘船抵达的小岛,那里的水如玻璃般澄澈,他站在桨板上,透过水面看到海龟悠然划过——那种奇幻感,至今记忆犹新。“我尤其喜欢穿越海蚀洞的瞬间,像进入一个天然雕刻的殿堂,光线和回音仿佛都被重新编排。”
比起陆上的徒步旅行,Ted更愿将桨板称为“水上的远足”:它有节奏、有风景、有意外,也有独特的心流体验。“有次连续两天挑战两片湖面,每次都划到8.88公里—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这个数字很顺—那种状态下,你不再思考,只是随着动作流动。就像冥想,只不过发生在水上。”
回响 边界变得模糊
桨板并没有取代他的日常,而是慢慢渗入其中。他像骑车通勤一样,视它为身体与城市之间的缓冲方式。他母亲也在他的带动下学会了划桨,如今常会发来划行照,一家人以水为媒,建立起新的联结。
他还提到一个有趣的邂逅:某次在河上遇到一位从底特律一路划桨到北京的桨手。“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水上的路径,没有尽头。”
他说,如果要用三个词形容桨板,那会是:“流动、整合、动作。”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秩序。他的梦想是顺着世界上的大河漂流,或是在湖海交汇之地开一间俱乐部—“能同时划桨和冲浪的地方,才算真正的‘水上理想国’。”
Q&A
如果桨板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最像你生活中的哪一部分?
探索和平衡。像踩着香蕉皮在生活中滑行,还要装得很稳。SUP教我顺水推舟,也教我怎么在浪里站稳脚跟。
最近一次桨板的“出神时刻”在想什么?
在湖上独划,目标是8.88公里。进入flow后,脑子像被清空,只有风、水和我——一不小心,还以为要开悟了。
有没有一个“专属于你和水的秘密”?
水是朋友,但朋友也会“教你做人”。永远顺着水走,不然水会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你谁才是老大。
Pitt
小红书ID:@不赖的皮特Pitt
互联网项目经理
国家中级桨板教练
国家一级桨板裁判
自媒体博主
初遇
Pitt打趣地说,作为i人,他是因为“某种独特的声音”而爱上桨板:站在水中央时的那种静谧,你和整个世界之间只剩下水的语言。
2014年,迪拜的阳光炙烤着沙滩,Pitt在一场公务出行的间隙,偶然看见远处海面上,一人立于巨大板面,稳稳划过海平线。他形容那一刻“如目睹某种未来场景”,一种极简的运动形态,却蕴藏着优雅与力量。彼时他甚至不知这项运动名为何,回国后,经过一番研究,他便买下了人生第一块桨板。
2015年大连的早夏海水,还带着锋利的凉意。Pitt死死盯着脚下晃动的板面,小腿肌肉绷得发酸。这个出门连伞都懒得带的男生,此刻满脑子却是“我没有带换洗衣服,我可不能掉水”的真实担忧。但当他终于直立于板上,划出第一桨时,那种“漂浮”的感觉直达心底。他说,那一刻,“像是和水缔结了某种契约”。
驯水记
作为一个INTJ人格者,Pitt对“控制感”有着近乎执拗的偏爱。他谈到竞速桨板时,语速明显加快。“这项运动对发力的要求非常高,要在高频划行中保持核心稳定,同时不断调整节奏与桨角。”
与大众想象中“轻松漂浮”的印象不同,Pitt指出,桨板运动是一项调动全身的复合训练,尤其核心肌群与下肢控制最为关键,这些肌肉负责稳定身体,提供前进的动力。他笑称:“你在水面上看着风轻云淡,其实身体在全力对抗重力与水流。”
他尤为着迷于在复杂水域中练习技巧——侧风、暗流、波涌……每一个变量,都是一场肌肉与心智的双重较量。“就像在动中寻找静的那个点,找到之后,一切就流动起来了。”
他不断尝试不同的桨法与站姿,在迎风时调整发力的角度,在逆流中学会用最小的动作完成方向转换,在波浪拍来前半秒提前转身、下压重心、让身体成为桨板的延伸。他摔得多,也学得快。每一次“扑通”落水都是一次身体的提醒,也是一次直觉的训练。他开始习惯用余光捕捉水面的轻微变化,用脚趾感知板下的张力,用呼吸去稳定重心与节奏。
日复一日地练习中,他逐渐掌握了那些原本只能凭经验应对的突发状况。风变得急了,他能瞬间低身稳板;水势突转,他能如动物般迅捷地调整划行方向。对他而言,那些从前的不确定,如今都成为可预判、可掌控的节奏。他不再是水上被动的旅人,而是主动掌舵的行者——每一次划桨,都是与自然达成默契的证明。
灵魂“浮标”
尽管以技术著称,Pitt并不拘泥于竞技桨板的定义。在他眼中,桨板的魅力在于“多元融合”:它可以是身体的挑战,也可以是思绪的放空,可以是孤独的静修,也可以是好友共聚的嘉年华。
他记得在千岛湖的一次日落划行中,偶遇了一群全国各地的桨板爱好者。大家围坐岸边,分享各自与水的精彩故事。有人讲起在亚马逊雨林划桨误入野生鸟类保护区,有人展示与鲸鲨共浮的水下影像……火光微弱,晚风轻拂,水面映着橘红与墨蓝交错的霞光,大家的笑声与故事在这片湖湾中回荡。那一晚没有匆忙的日程,只有人、自然与板的纯粹相处。有经验者传授技巧,有新手跃跃欲试地计划下一次远行;有人即兴唱起歌,也有人默默望着湖面发呆——仿佛每个人都在这一刻找到了“心流状态”。
Pitt说,那一刻他意识到:“这项运动所承载的,不只是个体对抗自我的修行,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巨大连接。”
未竟之航
现在的Pitt每周保持两到三次桨板训练,冬季练力量,夏季上水。他也时常抽出时间参与教学与推广活动,尤其是在SUP Polo等年轻水上运动投入精力,希望更多人能在水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的梦想是一次沿海南岛长距离的海岸穿越,或是在黄河水域挑战复杂水况的划行。他也希望能在杭州开设一家面向大众的桨板俱乐部,“把水的哲学,传递出去”。
在Pitt眼中,桨板不是一块板子,而是一面镜子。“你在水上划行的样子,就是你与世界相处的样子。”他轻声说:“水是诚实的,你不能骗它,也不能骗自己。”
Q&A
如果桨板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最像你生活中的哪一部分?
桨板就像人生中的“平衡大师”+“冒险顾问”,一边探索新世界,一边努力不掉水。
最近一次桨板的“出神时刻”在想什么?
上次在千岛湖细雨中漂浮,周围格外安静,只有桨划水的声音与雨水落下的滴答声,专注到连思绪都打了伞“放空”,真正体会了“划水也是一种冥想”。
有没有一个“专属于你和水的秘密”?
有啊,水是我最诚实的朋友,永远顺着流,顺着你,也顺着世界。
充气桨板
便携收纳,适合山水探险、日常使用
充气桨板最大的优 势是便于收 纳与携带,卸气后可装进背包,适合徒步入山、旅行运输。对于初学者、城市玩家或轻探险者来说,稳定性高且操作简单,是“从0到1”迈入桨板世界的绝佳起点。
AQUA
Marina BT-21MAP Magma
进阶型充气桨板
这款Magma进阶板是多功能水上活动的全能选手,适合立桨、划桨,甚至变身小艇。双层导轨增加刚性,尾踢垫让转向更敏捷,适合已具一定技巧的玩家挑战更复杂水域。外型硬朗,性能均衡,是城市到野境的“进阶之选”。
AZTRON
TERRA AS-311D
双气室桨板
专为女性与轻量级桨板玩家打造,TERRA重量仅9kg,携带轻松,尾部踢脚垫和凹槽甲板设计提升操控感。双气室设计提供额外安全保障,是湖泊、山间水道的完美伴侣,适合追求轻装探索的使用者。
硬板桨板
海浪中的速度与刚性体验
硬板适合进阶者与冲浪玩家,刚性高、滑行更快,能精 准传达海浪回馈感。适合对“板感”要求更高的玩家,尤其在大浪或竞速场景中,表现更 灵敏、流畅。
MOLOKAI HERO AIR
复合碳纤硬板
一款全能型竞速板。24英寸的宽度使其拥有了极高的速度指标。创新式的STANDING WING防滑垫增宽小翅膀设计,使双脚站立位置变宽,获得了额外的二次稳定性。宽尾的设计让HERO能应对更多的复杂水域和比赛场景。
材质上延续了MOLOKAI顶级竞速板一贯使用的RDS透明融合型双层拉丝料,加以侧边独有的3K Carbon碳纤维加强,以及上下独立加强筋,让其拥有了意想不到的硬度。
划桨选择
效率、安全与便携并重
划桨是桨板的动力来源,轻量、可调节、可拆卸是选购关键。铝桨适合新手,价格实惠;碳纤桨重量轻,适合长途与进阶玩家。别忘了确保手柄高度合适、握感
舒适,才能划得久也划得远。
AZTRON
SONIC碳纤维轻量可调式桨
SONIC竞赛桨板桨一经推出便是Aztron整个产品线中最先进的桨板桨。配备ERA竞赛桨叶设计,它为专业竞赛选手和运动员打造了一支超轻且动力十足的桨板桨,还包括CNC成型的高密度内核、Redtex预浸碳纤维结构,以及竞赛风格的握柄,使得这支桨成为绝对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助你成功登上领奖台。
AQUA
Marina Guide Carbon
三段式铝合金可调式桨
经典实用的入门款,结构坚固耐用,可自由调节高度,适合家庭共享或新手初学者。三段式设计便于拆卸收纳,可轻松放入桨板背包,是“实用主义者”的好伙伴。
车顶架
解放双手,带板出发不再难
当你不想每次都充气放气、又想说走就走时,车顶架就是你的最佳帮手。稳定牢固的架构、便捷的固定方式,让你轻松出发,随时奔赴你心中的“理想水域”。
THULE
桨板/冲浪板车顶架
兼容性强、安装方便,Thule车顶架提供可靠的固定解决方案。专为桨板板设计的软垫与绑带系统,可防止板面刮损,确保运输安全,是城市自驾冲浪族的高端选择。
浮力装备
划得尽兴,安全不打折
无论是湖泊、海湾还是溯溪,自由感的前提是安全感。浮力背心和浮力袋能有效支撑身体,防止落水后体力流失,是每一位桨板爱好者不可忽视的基本装备。
NRS CHINOOK
多功能浮力背心
这款背心集合浮力、收纳与活动自由性于一体,特别适合桨板钓鱼或长时划行者。多功能口袋设计让你随身携带小物,透气结构也提升了穿着舒适度,是安全与实用的兼备之选。
NABAIJI
OWS 500浮力袋
简约设计,轻便贴身,适合新手体验或短时划水。充气结构易于收纳与携带,价格亲民,适合休闲玩家作为基本防护装备,是初入桨板圈的首选“保命装”。
防晒装备
挡住紫外线,划得更持久
长曝在烈日下,阳光直射和海面反射会让紫外线伤害倍增。选择一套快干、防晒、透气的衣物装备,能大幅提升水上时长与舒适度,让你专注划行,享受过程。
OAKLEY
Plantaris太阳眼镜
全新Plantaris太阳镜灵感源自大自然中的有机形态与生物构造,专为热爱桨板运动的人设计。这款太阳镜采用创新的可调节镜腿设计,末端分叉成类似青蛙脚趾的两部分,并覆以透明硅胶尖端,露出内部如叶脉般的钛合金芯结构,稳固舒适,专为运动而生。
QUIKSILVER
UPF50+长袖防晒服
经典冲浪品牌出品,兼顾防晒功能与美观设计。弹性布料贴身舒适,UPF50+高防护力,适合长时间阳光照射下的水上运动,是既能防晒又能拍照出片的好选择。
防水袋
小物不湿身,方便又安心
钥匙、手机、钱包这些物品下水时最怕没处放。防水袋能妥善 保护随身物品,建
议大小各备一只,分别装干物与湿物,既便于收纳也可避免交叉污 染。
SEATOSUMMIT
70D轻量防水包
(5L/10L/20L)
高防水性与极轻重量结合,适合不同装备量需求。滚口封口设计确保密封,色彩鲜明便于分类,是水上活动或山野露营的必备收纳好物。
毛巾衣
擦干、换衣一体
野外更方便
在没有更衣室的户外场域,一件毛巾衣可快速擦干身体,还能充当临时更衣室,
特别适合营地、水边、车尾收板后的清理与保暖,是体贴又实用的小装备。
DECATHLON
成人款冲浪毛巾衣
速干材质,吸水迅速且体积轻巧,配有连帽设计,既能保暖也方便更衣。适合户外营地或海边冲浪使用,是水陆之间转换时的“贴身温暖小房间”。
NORTHCORE
Beach Basha Changing Robe
毛巾斗篷
以厚实材质与大尺码设计著称,保暖性优异,适合寒冷天气下使用。剪裁宽松,可轻松更换泳衣,是专业冲浪玩家与四季玩家的不二选择。
水袋背包
随时补水,不用上岸
划桨板时无法随意放下桨板上岸喝水,尤其在夏季高温与长距离划行中,水袋背包能让你边划边喝、及时补水,维持稳定体能输出,是高效的水上续航方式。
CAMELBAK
M.U.L.E. Pro 14L水袋包
专业骑行与探险设计,背负系统稳固贴身,配有3L大水袋,适合长距离桨板或混合骑划行程。背包内部分隔清晰,能装手机、防晒、食物等小物,是桨板旅程中的多面手。
编辑-原晓
新媒体编辑-锦鲤
摄影-Kunn Liu
形象-石大昭
文字-大头
制片、选角-水颜
美术-Iwai
模特-李靖
服装助理-阿莫、小邱
图片-大头、受访者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