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热潮席卷全国,古城古镇的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小桥流水对于许多游客极具吸引力,也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但近年来,我国古镇的发展态势却不容乐观。前段时间,一则关于大庸古城亏损的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为何曾经备受欢迎的古城古镇如今却到门可罗雀的局面呢?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51.3%的受访者认为古镇间存在一定相似性,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缺乏独特之处,相似度极高。古镇成空城的原因在于古镇不古,徒有其形,却丢失了文化内核。
2025年,全国2800余座古城镇中,近半数都沦为“空城”,有的客流量断崖式下跌,商铺空置。自2016年“古城热”席卷全国,到2025年集体遇冷,短短十年间,古城经济为何陷入困局?例如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耗资24亿元重建,四年内亏损超10亿元,唯一经营性盈利项目竟然是停车场。不少古城陷入窘境的背后是单一的业态不足以支撑其持续发展。
古城古镇“千镇一面”的同质化困局令游客失望,从江南到西北,从中原到高山,古镇上的“仿古商铺+小桥流水”的模式仿佛一个模子里雕刻出来的。竹筒奶茶、烤串、汉服租赁拍照等商铺泛滥成灾,挂着“文创精品”旗号的店铺更是比比皆是,毫无地方特色。同时,景区商品溢价严重也让游客难以接受。当青砖瓦黛沦为拍照布景,当烟火气息被同质化商铺淹没,古城古镇便失去了灵魂。这种跟风复制的“古城热”缺乏差异化竞争力,也注定走不长远。
盲目跟风的“复制粘贴”建设开发也成为游客不佳体验感的来源,自“古城热”开始后,不少地方文旅盲目跟风,即使本身没有多少古迹资源,也生搬硬套地“造古城古镇”。对市场研究不足,投资也没有经过专业评估。如山东济南的宋风古城投资40多亿元,几年过去一期工程都未能完工,最终只能“烂尾”。这些跟风的古城镇项目由于自身缺乏独特优势,又遵循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最终使项目既吸引不来人流,又丢了自身口碑。
钢筋水泥造不出真正的历史文脉,古城古镇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象征着文化的内核,我们应该认识到,回归文化本源才是重现古城古镇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凭借文化深度的古城古镇也不在少数,丽江、平遥与乌镇古城均靠深耕本地文化取胜。浙江的乌镇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实现水乡生活与戏剧节、互联网等多元业态的跨界融合,引入非遗体验与研学工坊等方式,成功从传统历史街区转型为全国知名文旅地标,最终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乌镇模式”,打造出了“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只有深耕本地文化,深挖地域民俗传统、历史遗迹,用当代语言激活文化基因,才能盘活这些古镇。古城古镇的建设应从实际出发,留存古城本味,适配现代需求,推出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古城古镇的发展,我们应该心怀敬畏之心,保护古建筑的同时找准定位,还原旧生活,讲好新故事。
让古城活在当下,实现多元文化创新,才能长久发展。文旅的发展没有统一的“公式”,古城古镇的破局之道,只有扎根自身文化,不断探索,才能在实践中摸清规律、找准方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