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从庐山瀑布的直观景象入手,结合地质、水源等因素解释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成因,再融入人文与互动元素,让文章生动易懂。
第一次站在庐山瀑布跟前时,我盯着那倾泻而下的水幕看了足足十分钟,手机举着举着就忘了按快门。不是拍不出,是眼睛看到的震撼,镜头根本装不下。你看那水从山顶奔涌而出,先是像一条被扯断的银丝带,飘着飘着就变了性子,狠狠砸进下面的深潭里,溅起的水雾能把十几米外的游客头发都打湿。难怪李白会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换作是我,估计也得抓着笔杆子搜肠刮肚找最狠的词来形容。
这瀑布能有这么“野”的气势,可不是天生就有的。先得说庐山这地界儿有多特殊,它像一块被老天爷安在江西大地上的大石头,四周都是平地,唯独它拔地而起,山顶和山脚的落差能有一千多米。更妙的是山里藏着数不清的断层和裂缝,就像大地特意挖的输水管道,把山上的雨水、泉水全汇总到一块儿。当地向导跟我说,庐山一年有两百多天都在下雨,这些雨水钻进岩石缝里,顺着山势往低处跑,跑到那些陡峭的悬崖边没了路,自然就变成了瀑布。
尤其是三叠泉那一段,水流要经过三层台阶式的断崖,每一次跌落都像被加了把劲儿,到最后一段时,势能攒得足足的,可不就成了“直下三千尺”的架势?而且庐山的岩石大多是坚硬的砂岩,经得起水流年复一年的冲刷,要是换成松软的泥土山,估计早就被冲成平地,哪还能留着这么壮观的瀑布给我们看。
更有意思的是,这瀑布的“脾气”还会跟着季节变。春天雨水多,山上的冰雪也开始化,水流像刚睡醒的猛张飞,轰隆隆地往下冲,站在观景台都能感觉到脚下的石头在微微震动;到了夏天,太阳把水面晒得波光粼粼,瀑布周围经常能看到彩虹,水雾里的小水珠把阳光折射得五颜六色,这时再看“飞流直下”,就多了层梦幻劲儿;秋天天高气爽,水流虽然瘦了点,但更显灵动,水幕像被裁剪过的绸缎,飘飘洒洒的;冬天最冷的时候,瀑布边缘会结上冰碴子,白花花的冰挂裹着流动的水,动静结合,又是另一番模样。当地老人说,李白当年大概率是春天来的,那会儿瀑布水量最足,气势最盛,不然哪能写出那么有劲儿的诗句?他站在瀑布对面的平台上,看着水雾里若隐若现的山影,听着震耳欲聋的水声,脑子里肯定蹦出不少词,最后选了“三千尺”,不是真要量个子儿,是这瀑布的气势就该用这么夸张的说法才够味儿。
现在去庐山看瀑布,还能看到当年李白写诗的那块观景石,石头上刻着他的诗句。站在那儿往下望,水流依旧奔腾不息,只是岸边多了不少举着手机拍照的游客。有人说现在的瀑布没以前壮观了,可你仔细看,那水花飞溅的样子,那水雾里藏着的彩虹,和千年前李白看到的其实没差多少。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它把山水雕琢成永恒的风景,再让一代代人去感受、去赞叹。
如果你站在庐山瀑布跟前,会怎么形容它呢?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还是“万马奔腾”的壮阔?或者你有更特别的说法?反正我当时除了说“哇塞”,半天没挤出别的词,看来还得多读书才行。不过话说回来,有些美景本来就不需要太多文字,眼睛看到了,心里记住了,就够了。下次再去庐山,记得多待一会儿,让那飞流直下的水声,在耳朵里多留几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