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发布】
泉州洛江桥南古街:
保住“老味道”
活出“新滋味”
泉州洛江桥南古街“海丝文化街区”日前火热开街,修缮提质后的千年古街,带着深沉的古意和新潮的活力与市民游客见面。今年4月,桥南古街还入选第六批福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因兼具年代感与场景性,在文化传播、经济效益和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其核心,则在于历史。桥南古街背山面海,坐落于世界遗产点洛阳桥畔,以“桥南”为名已有上千载。“老家底”的魅力不在于几栋老房子,而是大到整体的街巷布局、建筑风格,小到窗棂装饰、门楣雕花,无不是洛江儿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当地环境、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产物。
桥北洛阳古街导览图
近年来,洛江区仔细梳理城市文脉,对桥南古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普查,结合文旅提升需求,有效串联具有价值代表性的巷弄、建筑、非遗、人文故事,形成《桥南古街传统街巷保护利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和工作清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谱系,并先后投入超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成为泉州活化古街社区的重要试点。
世遗桥畔,烟火洛江。
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之源。事实上,街区的形成首先在于人的聚居,产生出百业需求,逐渐衍生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当前有的地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基于商业逻辑开发利用,导致了源于生活的文化缺乏“烟火气”,割裂了街区与在地居民的情感联结。
洛江区桥南古街
所幸,桥南古街以“最小干预”为原则,以文化根脉“保得全、留得住、用得好”为目标,目前完成主街64栋房屋立面整治、9个节点景观提升,500多米的街区保留传承传统典雅的闽南红砖大厝、中西结合的洋房洋楼、精雕细琢的骑楼、特色鲜明的石构民居等文化风貌。这里并非简单地守好、修好传统建筑,也通过“一楼一策”激活空间,以非遗为引领,集中展示陈三五娘传说、泉州花灯、珠绣、妆糕人、俞家棍等特色文化元素,再根据当地特色进行整体定位、包装设计、投资运营,在活化利用方面下功夫。
桥南古街余庆楼节假日举行梨园戏《陈三五娘》、南音等沉浸式演出
毕竟,古街区保护的最高境界,是利于百姓生活,发挥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真正为民所用。
泉州市洛阳桥畔的桥南古街灯光璀璨,人潮涌动。(张九强 摄)
历史的“线头”连接着的不只有古街区,还有“烟火气”。原住民阿伯弹奏的南音曲调悠扬入耳;阿嬷撬出一只又一只肥美的海蛎,阵阵海味扑鼻;街坊们用带着老腔调的方言拉家常,嘴里念着祖辈传下来的吉祥话;邻里间坐在竹椅上乘凉,泡一壶洛江酸茶便能聊上大半天……这种从建筑到习俗的传承,让桥南街区成了活着的历史课本。
桥南“海丝文化街区”开街,熙熙攘攘的宋元烟火市集吸引了众多游客。
不同于静置的文物遗址和历史资源,历史文化街区具备成长的动态性和时代的参与性,在延展城市文脉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桥南古街需要持续探索跟进的,是对过度商业化保持必要的警惕,也需持续做好对内在历史文化价值的充分开发与阐释,进一步打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天地。毕竟,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棵大树,只有根系越深入,新枝才能越茂盛。
洛阳桥(张九强 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