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第三天:凌晨8点的克州还在沉睡(时差关系,当地的8点相当于北京上海等地的5点),我们已裹着身边最厚的衣服钻进大巴。车窗外天色未明,小米15 Ultra的夜景模式却已清晰拍下酒店门口工作人员分发氧气瓶的场景——这天要冲刺海报4800米的慕士塔格冰川,所有人都严阵以待。当晨光刺破黑暗时,公路正蜿蜒在盖孜峡谷中。两侧岩壁像被巨斧劈开,赭红色断层中闪着云母碎光,15U的长焦将岩层纹理压缩成抽象画。






海拔表跳到3300米时,喀拉库勒湖突然撞进视野——湖水蓝得像融化的钴玻璃,倒映着公格尔九别峰的雪冠。我蹲在湖边石滩上,用主摄d 1英寸大底记录下水面细碎的冰晶,而远处载歌载舞的柯尔克孜族艺术家和湖面上飞翔的水鸟,则被长焦定格成剪影。






真正的考验在慕士塔格冰川。骑着马儿在碎石路上艰难攀升时,15U的混合变焦穿透凛冽寒风,将冰川裂隙的幽蓝质感尽收眼底。最震撼的是站在观景台时:主摄开启RAW格式拍摄,后期拉亮阴影后,连冰川末端沉积的砾石纹路都纤毫毕现。不过高原阳光太毒辣,屏幕亮度拉到最高才能勉强看清构图。这一次我居然在两瓶压缩氧气罐的帮助下成功爬到4688米的冰川身边并最终徒步下山,也算是创下了一个小小的个人记录!



返程时已是星垂旷野。疲惫不堪的大巴里,我吸着氧翻看照片——那些用15U黑白模式隔着车窗拍下的、带着一些丰富明暗反差的山脉照片,竟真的有几分亚当斯的戏剧性。
行程第四天拥有睡到自然醒的奢侈(前一天实在是太累人了),在新疆等同于正午的3点才出门。阿孜汗无花果园的树荫下,在克州博物馆的灯光照样下,我用上15U那个有些争议的3X长焦微距:






对准裂开的无花果时,糖心浆果的拉丝效果尚可,战国铜奔马则被拍出了深邃的金属光泽。不过,这个微距的的对焦在弱光下还是有些犹豫,焦段的转变也不如友商微距功能来得简便干脆。我个人对于小米15 Ultra的长焦布局还是略感遗憾,似乎还是类似单个大光圈+大底+浮动对焦(长焦微距)的长焦镜设定显得更直接一些?





傍晚欢送宴上的抓拍才是真亮点。维吾尔族舞者旋转时,15U的运动追焦确实能咬住飘飞的艾德莱斯绸,连续十多张的连拍都没糊片,感觉效果还行。回看照片时突然感慨:这四天从西极狂风到冰川极寒,从古城街巷到国门界碑,一台手机竟能涵盖所有极端场景。或许旗舰的意义就在于此——让你专注于风景而非设备,毕竟在新疆,每一帧都是大片。






老规矩,已经上传了近300张小米15 Ultra的新疆行原图样张到网盘,大家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当然,不可做商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51PBjsMqZ8dUMEDUFrdEXA?pwd=ty6r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