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仅是这俩字,就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淡淡幽香。
前几天,写了一个小众的寺庙,有外地网友留言说:这放在我们这,肯定大加开发和宣传。
言外之意是,咱洛阳不重视对这些小众宝贝的开发、宣传和利用,其实,这不能怪洛阳。
毕竟,在咱们这里,类似的历史文化遗迹,太多了,开发利用,也有轻重缓急,类似的小众寺院,根本还轮不到。
其实,对于文化遗迹而言,开发利用,真的未必是最好的一件事,很多时候,保留原来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保护。
比如,今天我想说的这个地方——偃师山化玉帝阁。
山化玉帝阁,位于山化镇寺沟村北的邙山上。
据说,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其弟訾公封地訾城,因此这里得名訾王山,又名訾王台,后改名凤台山,俗称凤凰岭。
玉帝阁就在凤凰岭上,又称玉皇阁,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清代重建。
由于玉帝阁外部通体朱红,当地百姓都称它为“红庙”。
玉帝阁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窄下宽,呈宝塔状。
阁总高大约10米,底部长宽约7.5米,砖墙厚达1.2米。这也是其历经数百年,依然稳固的原因之一。
阁顶有四角檐,外墙中间,又有一圈浅檐,两层屋檐设计,可保护房梁檩椽不被雨侵。
阁内有玉帝塑像,由于通体红色,当地人称玉帝阁为“红庙”。
阁内有窄窄的木梯,沿着木梯,可登上玉帝阁的二层。
二层里藏着几百年的宝贝——壁画。
这些壁画分别绘制在东西南北四墙上,为明末清初绘制。
壁画人物高约1米2,有的身穿铠甲,武将打扮,肩扛斧头,手握长枪;有的仙人模样,有的手拿书卷;
最特别的一位,像二郎神一样,额生竖眼……
尽管过去了几百年,壁画有的部分脱落,但留存下来的,依旧色彩鲜艳。
值得一说的是,玉帝阁的三彩狮子很威武,之前曾经在新安县的洞真观,见过类似的三彩狮子。
离开玉帝阁,再往上走几百米吧,就能看到中原第一碑——会圣宫碑。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就将皇陵区设在了巩县,到了仁宗时,这里已有4座皇陵。
过去,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祭奠先祖,可是,那个年代,没有奔驰宝马保时捷,更没有可供皇帝乘坐的考斯特,祭奠一次非常辛苦。
于是,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仁宗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在凤凰山上,修建行宫。
4年后,一座宏伟华丽的行宫,矗立在凤凰山上,名为“会圣宫”,这里的“圣”,指的是仁宗之前的三位皇帝。
然而,随着北宋的灭亡,会圣宫付之一炬。只剩下会圣宫碑,1000年来,诉说着那段不堪的往事。
如今的会圣宫碑,宽2.22米、厚0.72米,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
碑座为龟形,碑首为螭首,上雕六条龙对称盘绕;
碑文详述了会圣宫的由来、位置等内容。
会圣宫碑,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庙位置: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北凤凰山
自驾:导航搜索“偃师玉帝阁”
提醒:登阁木梯陡窄,一定注意安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