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型旅游景点逐渐沦为“旅拍棚”,拍照的甚至比看风景的还要多?

去年国庆在凤凰古城,56岁的王大爷干了一件让游客拍手叫好的事——他当着一群汉服姑娘的面,把摄影师的反光板给砸了。
起因嘛,特简单:那伙人架着补光灯、三脚架堵在虹桥最窄的观景台,王大爷想给老伴拍张带沱江的合影,被摄影师吼了句“别挡道”,忍了半小时的火气一下就炸了。
这事儿在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大爷冲动,更多人却在评论区吐槽:“我上周去桂林,漓江边全是穿苗族银饰的姑娘,想找个空位拍张山景,得等三拨人拍完才能挤过去。”
一、知名景点拍照的比看风景的还要多?

你要是最近两年去过古镇、老街、网红景点,大概率也遇过同款糟心。
武汉樱花季更夸张,磨山樱园里每棵树下都围着五六个举相机的,有人踩梯子打灯,有人蹲地上举反光板,游客想凑近闻闻花香,还得跟助理们“借过”;
西安大雁塔广场更绝,你刚举起手机想拍塔身,旁边就有人催“快点快点,我们这儿拍着呢”;
就连南京秦淮河那种窄巷子,现在也成了“摄影走廊”,游客走一路,看的不是桨声灯影,是一波接一波摆拍的“古装剧演员”。
最离谱的是苏州同里古镇的退思园,那可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去年有游客半夜去散步,发现一群人举着补光灯在古戏台前拍“民国戏”,打光板把百年雕花梁柱照得惨白。
找景区工作人员投诉,人家摊摊手:“他们也是买了票进来的,不好管。”
这话听着公平,细想却不对劲。
就像你在图书馆里,别人有权看书,不代表能开着外放听评书吧?现在的景区旅拍,早就越界了。
二、为啥景区管不住这些人?

说穿了,还是这行当太好赚,又太没门槛。
前阵子我在大理古城聊过一个摄影师,他跟我说:“三年前我还是开网约车的,看旅拍火,花2000块买了台二手单反,跟抖音学了三天‘网红构图法’,就敢接单了。”
他说自己旺季一天能接8单,拍一小时收200,精修10张再赚150,比开网约车强多了。
要说数据,那更吓人。
据企查查显示,全国现在有6341家旅拍相关企业,近一半是1-3年内成立的。
2023年新注册2119家,2024年2593家,2025年才半年就1055家了。
这速度,比前几年开奶茶店还疯狂。
人一多就卷,卷到最后就没底线了。
大理去年就有两家旅拍店因为抢客打起来,老板们亲自上阵互殴,最后都被拘了5天;
凤凰古城更搞笑,旅拍店隔着街对骂,“我们送化妆!”“我们三套衣服只要300!”
游客站在中间,跟看菜市场砍价似的。
这些人还摸透了景区的软肋:游客提前把衣服藏包里带进去,摄影师在里面等着,全程绕过报备流程。
只要不打架,景区根本抓不到把柄。
北京那些管得严的公园早有规定:带反光板、灯架的商业拍摄一律禁止,苏州同里今年也开始巡逻抓深夜拍文保的,为啥别的地方学不会?
说白了,还是舍不得旅拍带来的那点消费——租衣服、化妆、拍照,看似拉动了生意,实则把正经游客赶走了。
三、现在的旅行变了味儿?

更让人唏嘘的是,现在的旅行早就变味了。
有人去云南,不是为了看梯田云海,是为了穿苗族衣服拍“异域风”;
去西双版纳,对着傣族竹楼,却穿着彝族的帽子摆姿势。
问他们穿的是哪个民族的,多半笑着说“好看就行”。
想起一些长辈说的,他们80年代去西安,拿着傻瓜相机拍兵马俑,镜头里只有土坑和俑阵,现在再去,照片里全是穿汉服的姑娘。
四、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作为一名旅游博主与摄影爱好者,我认同旅拍这件事情。可旅行的意义,不应该是完全沉醉在“拍照”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应该是拍照与风土人情同时兼顾。
说白了,旅行还是要用眼睛多看看真实的世界,一味地活在滤镜里那还是差点意思。
而对于那些占着观景台拍个没完的,你不妨笑着说句:“麻烦让让,我们拍风景呢。”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国内大型旅游景点逐渐沦为‘旅拍棚’”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旅拍# #景区旅拍# #西安旅游#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夏日生活打卡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