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康宾馆,延续着历史肌理的精致低语;苏州阀门厂,奏响了工业遗存的磅礴新生;窗外户部山的暮色与室内鼎沸的烟火相逢,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在每个寻常日子里持续生长,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着徐州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它们如同三城记的优雅对仗,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木上,在记忆与未来的交响中,共同谱写着中国城市有机更新的动人序曲。
在南京颐和路民国使馆区的时光长廊里,西康宾馆静静伫立。梧桐掩映下,造型优雅、依坡而立的西式主楼与错落有致的西式平房,是凝固的民国外交史册,简洁典雅的线条,无声诉说着中西交融的建筑之美。
▶ 历史的重量
这里是江苏省委办公厅政务接待重要场所,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越百年历史沧桑,1936年至1949年间,是风云际会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驻地,司徒雷登大使曾在此生活办公,解放后,成为江苏省委办公地,1988年升级改造为江苏省委办公厅直属招待所沿用至今。
伴随百年历史的浮沉,这几座民国西式建筑早已饱经沧桑。面对这座承载厚重记忆的建筑群,金螳螂项目团队开启了一场新旧共生的“精密手术”,以“修旧如旧”的虔诚,为这座承载双重使命的建筑注入“历久弥新”的活力。
▶ 尊重历史 守护“原真”
如何在尊重历史骨骼的同时,赋予城市更新建筑当代的生命力?答案是“守护原真,克制的现代化升级”。隐蔽的管线、符合现代标准的舒适系统悄然融入。尊重建筑的“时光胶囊”,在满足使用性、美观性、安全性基础上,保持原风格韵律。
▶ 强健筋骨 暗藏匠心
城市更新不止于“面子”,更在“里子”。梳理侵蚀墙体的爬山虎,剥离岁月的苔痕,让老墙重获呼吸,剥落浮层,粉尘清尽,残洞修补,以高延性混凝土为新肌,强筋健骨。
圈梁加固,植筋筑网,让钢筋铁骨深植旧体;面对省委政务保障的特殊使命,金螳螂团队自我加压,精益求精,优化工法,提升交付标准。在每一处看不见的收口,在每一次后场的精研,都倾注着对品质永恒的追求。
▶ 精工细节 现代优雅
步入宴会厅,雅致硬包勾勒灰色边框,传统风口经巧思着色,与古铜不锈钢和谐共鸣。木石相遇的踢脚线处,经匠心独运,石材笔直到底,木饰斜切巧拼,形成45度完美合缝,成就毫米级的精致观感。门套石材精磨弧度,与木门无缝相拥,锁扣拉手,精钢固铆,无惧岁月磕碰,历久弥坚。
▶ 钢铁的记忆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苏州阀门厂,占地51亩,近3万平方米的厂房曾是苏州工业版图上强劲搏动的“心脏”。高大的桁架、厚重的红砖墙、机器轰鸣的回响,是几代苏州人共同的城市记忆。
▶ 蝶变的智慧
跨越时空的“共生”哲学。将冰冷的工业遗存转化为温暖的康养家园,挑战巨大。
面对20个单体建筑,其中10栋鉴定等级为危房D级,金螳螂团队以“修旧如新、新旧共生”为纲,通过EPC模式整合全链条:土建、内装、钢结构、加固修缮、市政管网、水电、消防、智能化等12个专业力量,进行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时空缝合”。
▶ 锚定记忆坐标
标志性的红砖肌理、展现工业美学的元素被郑重保留;厂区的参天古树、历史文保“墨园”被匠心规划为“阳光疗愈花园”,古老的紫藤花架下,江南园林的清丽温婉与工业历史的厚重感奇妙共生。
▶ 注入适老温度
原办公空间被重构为适老化居住单元与文化休闲中心,全园无障碍设计温馨流畅,便捷与尊严融入日常,适老化设施、防滑地面,体贴的护士站服务,细致入微。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老年生活方式的人文关怀重塑。
▶ 激活社区生态
利用厂区原有高大乔木和绿化基底,打造贯穿园区的“疗愈景观带”,专业化医疗康复守护设施入驻,一个融合“医养结合”专业服务的复合型养老生态圈在此蓬勃生长。
▶ 建筑更新的意义
苏州阀门厂的蝶变,远不止于功能的华丽转身。它是一次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升级,盘活了沉睡的闲置土地资源,守护了城市的集体工业记忆,将冰冷的遗产成功活化为有温度的养老社区。这次城市更新,是对工业遗产的磅礴唤醒与功能再造,对银发经济“创新活化”的生动实践,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充满活力的“苏州方案”。
▶ 历史融合
承载着徐州千年饮食文化记忆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位于徐州市文脉核心区,原本旧建筑通过改造蜕变,将徐州千年饮食文化与现代国潮体验融合,打造出兼具历史深度与商业活力的城市文化地标。
▶ 场景叙事
重拾市井温情 聚焦于记忆中的市井生活场景,街巷、酒肆、摊档等元素,通过空间叙事与场景沉浸的方式,将“岁月痕迹”巧妙叠加。设计师运用现代手法,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重构。简化木作色调,营造出古朴而温馨的氛围;天幕模拟昼夜四季,让游客在不同时间段都能感受到独特的场景体验。
▶ 空间布局巧妙
既保留了原框架主体,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造。拆除旧顶棚,打通中庭,创造出一个476㎡的共享空间,提供了更加开阔、舒适的参观环境。在建筑元素的运用上,提取汉代建筑直线条元素,以现代钢构重塑廊柱,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建筑美学。
北区以江南庭院风为主基调,加上水景戏台、石桥流水、青砖绿植氛围重现老镇宅院风光。
南区的多点位演艺空间,无论是鼎状舞台、新国潮剧场等,结合美食故事,可沉浸感受年轻化的饮食文化。
▶ 色彩体系和谐
色彩是文化的载体,融入徐州城市主色调“黄灰雅调”,辅以国潮风格亮色,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彰显了时尚感。同时,色彩体系还呼应了中国传统五色哲学,青(食材区)-赤(烹饪区)-黄(宴席区)-白(茶饮区)-黑(器皿展)的文化寓意,不同区域采用不同颜色,寓意深远。
▶ 旧物新生 双重传承
修复原建筑青砖墙面,并嵌铜条标注历史年轮,让每一块砖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利用废弃厨房食梯改造食材传送通道,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回收旧木梁雕刻成店铺招牌,增添古朴韵味。这些创意改造不仅解决了原建筑的功能缺陷,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命力和运营可持续性。
城市,绝非冰冷的建筑容器。她的灵魂,深植于每一块青砖的低语,每一根钢筋的记忆脉络之中。当“更新”成为时代的国家命题,南京、徐州、苏州,用承载着截然不同时代密码的空间,给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回应。
金螳螂团队参与城市更新的“三城记”,如同一曲和谐的交响曲,深刻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核心真谛——在保护与发展的精妙平衡中,在记忆与未来的深情对话里,城市的呼吸在传承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在创新的枝头绽放新芽,焕发永恒的生命力。这呼吸,是青砖在岁月中沉稳的吐纳,是钢筋在转型中强劲的搏动,更是中国城市走向更可持续、更富人文关怀未来的坚定足音。(汪宏胜 彭兆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