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伟
大学毕业到威海的三十多年里,一共上过多少次岛,早就数不清了,对刘公岛的四季轮换,无论热烈、奔放还是深沉、恬静,都深谙在心,但隔不几天就想去转转。
随着最后一班轮渡缓缓靠近刘公岛,我的呼吸舒缓了许多。海风还是熟悉的味道,繁华与喧嚣远远抛在了身后。岛上错落的建筑在阳光里被染成金黄,旗顶山和海面上有薄薄的氤氲升起,像轻纱,为夏日艳阳添了些柔美。
游客潮消退的岛屿,石板路宽阔了许多,一排排老屋的石墙上长满了斑驳的青苔,这就是刘公岛,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岁月磨砺的沧桑。
有三两个行人背着长镜头相机匆匆往西去,那是去悬崖拍落日的摄影爱好者。不喜热闹的我径直沿着山路向旗顶山炮台走去。
脚下的小路蜿蜒着,两旁有大片的黑松林,嶙峋的枝干顶着强悍的风,遒劲地挺立着,猎猎的松涛声撕扯着我的耳膜,像是又一次给我讲述那些远去的过往。这里曾是北洋水师的摇篮,铁甲战舰的轰鸣振聋发聩,惊醒和激励无数先人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着身后的故乡山川。
夕阳照耀着旗顶山,凝重的古炮依旧昂首向天。每一次来,我都会敬重地摩挲那曾经灼烫的炮身,像拜读一本用热血谱写的史书。站在炮台上,回望华灯初上的滨海新城,此刻正霓虹闪烁,静谧而美丽,耳边忽然响起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威海卫》里那句:“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一阵风拂过,接连打了两个喷嚏,才感觉有些凉。天已经暗下来,有几颗硕大的星星率先亮起,海天相接处,一抹血红的晚霞倔强地浮在浪尖上,不愿沉入大海。因为休渔期的缘故,我无数次陶醉的点点渔火要等到秋天,现在只有灯火通明的轮船急匆匆地驶过;礁石上矗立的灯塔依然执着地闪烁着,灯光洒在海面上,被粼粼波光搅动,如同撒落的碎银。远处不时有浑厚的汽笛声在风中回荡,淹没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轰鸣,那是船长在向看护灯塔的守岛人致谢。
我满满地吸了口山顶上清新的空气后,开始准备下山,以往白天来的时候,下山都是走小路向北,去往贝草嘴,那是一个更幽静的海角,非常适合沉思。现在只能原路退回,路上没有行人,只有路灯昏黄的光,尽职地陪伴着我。
走到邓公路,街店就热闹起来。因为预定的民宿在东村,所以我顺着僻静的博览园西路继续往南,月亮已经升起来了,给葳蕤的无花果丛投下婆娑的影子。中华海坛广场上有非常熟悉的音乐声传来,那是作为央视天气预报背景音乐的《渔舟晚唱》,悠扬婉转,带着浓浓的大海韵味。我不禁驻足聆听,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寂静的夜晚、远离陆地的海岛、一首熟知的乐曲,让我理解了安静与祥和。
小路尽头便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院),我曾经无数次走进去,阅读那段悲壮的历史。今夜,望着天空高悬的明月,思绪不禁飘向一百多年前的夜晚,那时的刘公岛,也被这样的月光笼罩过吗?刘公岛的夜,宁静而深沉,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也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与思绪。岁月在这里搁浅,让人回望过去,思考未来。这座小小的岛屿,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诉说着这片洒满月光的土地,经受过的风霜和苦难。
电子屏在夜色里鲜艳地亮着,那句天下皆知的“刘公岛,不仅仅是座岛”正在屏幕上播出,背景是一群孩子在海边的绿地上奔跑,鲜花般灿烂的笑脸上写满幸福。
我再次回头仰望旗顶山炮台,如银的月光铺满了山岗,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这一张张如花的笑颜,中间的岁月便是刘公岛这艘永不沉没的战舰。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