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无论是《 翔安区志》,还是《 厦门市志》,开篇“大事记”第一条都是“建元六年,闽越王郢进兵南粤,开辟同安境内罗田至豪岭的古道65里”。罗田,在翔安新圩古宅村与南安交界地带, 现已荒废。我经古宅去九溪时路过多次。
“豪岭”在哪里?
首先是,岭指什么?岭本意为“山道”,后也引申为连绵的山 脊 ,往往也有界山的微义。岭与山的区别是, 山可独立成峰,岭则常绵延成脉。
豪岭,是厦门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古道界岭。探索豪岭的乡土秘密,于今天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文旅价值。
目标很快便锁定了新民镇的 禾山村。在原同安县境内,符合岭的特征,且有“豪”字读音的地带,唯有新民镇 禾山村( 禾的闽南话读音与豪相同)。 禾山村不只是村名称禾山,其后山亦有座禾山 石佛塔。后山名为端平山, 又名端平岩山、石佛山、圣水泉山。山上有座端平岩寺, 禾山 石佛塔便在寺庙后侧。
从禾山村与 禾山 石佛塔的名称看, 禾山村村后的这座端平山,当就是 禾山或 禾山的一部分。—— 在 禾山村民的眼里, 禾山就是豪山,我们可以查到诸多 禾山与豪山混用的情形。
查阅清康熙《大同志》时,我获得了相关的线索。其山川总论山篇把“天马山、豪岭山、宝盖山”合并介绍,具体为:“去城三十里许,俱相连接。自端平岩山来,过小岭,起豪岭山,甚端,有垂绅正笏之象。南起一山,形如马鞍,名天马山,石 巉 岩,为邑朝朝对,然首稍向外。其上有石罅,大旱不竭。其下有豪山庙,朱文公、真西山尝祷雨立应。一支为宝盖山,圆秀可爱,即今美人山。”
《大同志》赫然出现“豪岭山”之名,且指出其具体位置为“ 自端平岩山来,过小岭”的天马山北侧。
清嘉庆续修的《同安县志》,同样有相关内容。其山川篇称:“豪岭山:在县南三十里,山腰有石镌“祈雨道场”四字,僧惠明所立。国朝邑令唐孝本尝祈雨于此,立应“;其坛庙篇称:“豪山庙:在县南仁德里马鞍山麓。宋主簿朱熹、郡守真德秀,先后祷雨,皆有应。又常显灵御寇。崇宁间建庙,淳熙、嘉定、咸淳相继修。明成化丙申夏旱,知县张逊祷之,甘雨立至。重修其庙,寻复废没,里人又葺”。
继而,又翻开民国版《同安县志》,“其南为豪岭山,离县治三十里。山腰有石,镌“祈雨道场”四字,僧明惠所立。清邑令唐孝本尝祈雨于此,立应。其上为金鞍山,一名天马山。上有龙潭,大旱不涸。天将雨,龙击水,声如钟磬,时有五色蟹流出。下有庙,即朱文公、真西山祈雨处。稍东北为宝盖山,一名宝伞,一名美人山。云鬟翠黛,秀丽天成。其圣水泉山,亦在县南三十里。山有慈云岩,以其建于宋端平,亦名端平岩”。
清嘉庆与民国时期的《同安县志》均指出豪岭山山腰有镌“祈雨道场”四字的石头。且民国志还详尽指出豪岭山之上为天马山,天马山山顶有龙潭。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天马山龙潭,民国志表述与《大同志》水利志井篇提到的豪山龙井一样,都是:“天将雨,龙击水,声如钟磐,有五色云出”。—— 这让人怀疑,天马山很可能是豪山的主峰。
对清康熙、清嘉庆与民国的《同安县志》的相关记载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有点意外的结论:豪岭山是大帽山。正如民国《同安县志》所云,豪岭山山腰有镌刻“祈雨道场”四字的石头,而这块镌刻“祈雨道场”四字的石头至今还在,它的位置便在于大帽山北部山腰。从祈雨道场石这个关键的文化遗存,我们可以反推:大帽山就是古代所谓的“豪岭山”,也就是豪岭。
如前述,我们探讨了岭与山的区别,得知“岭”在某些地理环境中,只是山的组成部分。刚开始,我就感觉到,豪岭可能是豪山的一部分,且只是有古道通过的那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端平山如何也会是豪山的一部分。要搞清楚豪岭与豪山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明白:
天马山究竟与豪山是什么关系?
解开谜团的关键在于豪山庙。
《大同志》 提及天马山“其下有豪山庙”,这豪山庙是 朱文公、真西山祷雨之地。《大同志》 丛祠志对于豪山庙记载更详:“在马鞍山之麓。朱文公、真西山祈雨于此,有王明叟为记。明成化丙申夏旱,令张逊修二先生故事,甘雨立至。庙废坠。戊戌年,张逊修之。后复废。里人粗葺二座,然庙貌大不称前,今亦如之。”
王明叟的《宋 豪山庙碑记》,其价值远远高于地方志。王明叟在碑记中写道:“同安县东南二十余里曰豪岭, 岭最远又南一里曰豪山。 山最高而大, 其神必灵。山之巅有龙潭, 天将雨,龙击水,声如钟磬, 时有蟹, 五色, 出潭旁。山之麓, 故有祠, 雨暘辄应。崇宁二年诏天下名山大川有功于民者, 听所在县邑立祠。摄令赵君文仲奉诏书, 始令三都立刹, 度材鸠工。庙成, 扁以豪山。”
这段话的意思是,同安县城东南二十多里有个地方叫豪岭,豪岭最南端再往南一里叫豪山。这座山最高最大,那里的神灵必定非常灵验。山顶有个龙潭,天快下雨时,龙搅动潭水的声音像敲钟击磬一样响亮。潭边时常出现五色的螃蟹。山脚下原本就有座祠堂,求晴祈雨都很灵验。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皇帝下诏:天下凡是对百姓有功的名山大川,允许当地县邑为其建立祠庙。当时代理县令赵文仲奉旨,首次下令让三都(地方行政单位)修建庙宇,筹备材料,召集工匠。庙建成后,题匾额名为“豪山庙”。
太棒了。
根据《宋豪山庙碑记》,我们可以得知,豪山庙始建于北宋时期1103年,且在豪山庙兴建之前,山脚已有祈雨的神祠。最让人振奋的是,碑记中明确指出:豪山在豪岭边缘“南一里”。这等于坐实了豪岭并非豪山的全部。前述,我已推断豪岭山为今天的大帽山,其南部一里处,不正是天马山吗?天马山上有个“能出云见怪物”的龙潭,且其山麓有极为古老的祈雨神祠,这是历代官员到豪山祈雨的原因。
清时,蔡献臣也到天马山豪山庙祈过雨,且还写过一首名为《癸丑季秋,祷雨豪神庙,遂陟天马山请水》的诗。其在诗序中写道:“庙在马山之麓,而名豪神,乃知天马即豪山之宗也”。看来,蔡献臣也曾发疑过豪山的确切山脉,有意思的是,他同样以豪山庙在天马山之麓为依据,认为天马山是豪山的主峰。从广义上讲,很可能今天的端平山、大帽山、天马山、美人山都属于古代的豪山。
(此文为抛砖引玉之文,欢迎方家留言指正,参与探讨)
天马山
美人山
大帽山
端平山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