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老陈年轻时是个“背包客”,三十岁前走遍大半个中国,朋友圈里全是雪山、古镇的照片。可这两年,朋友约他去周边民宿小住,他总摆手:“折腾不动了,在家待着多舒服。”

人到中年,很多人会像老陈这样,突然对旅行没了兴致。不是没钱没时间,而是心里那根“想出发”的弦,悄悄松了。
年轻时旅行,总带着点“证明自己”的冲动。住青旅、挤绿皮火车,对着陌生的风景拍几十张照片,是想告诉世界“我见过更大的天地”。
中年后才发现,日子过得好不好,不用靠打卡地证明。就像老陈说的:“以前觉得没去过布达拉宫是遗憾,现在觉得,能在阳台晒着太阳喝杯茶,比什么都实在。”
对“舒适”的定义变了,也是一个原因。年轻时能为看日出凌晨爬上山,现在更在意酒店的枕头够不够软;

以前觉得“说走就走”是浪漫,现在会下意识算“来回车程要多久,会不会影响孩子上学”。身体的信号最诚实,那些需要赶路、熬夜、应付突发状况的旅程,慢慢成了负担。
更深层的,是心里的“安全感”不再需要从远方获取。年轻时总觉得“远方有答案”,想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中年后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慢慢攒起了底气:孩子的笑脸、爱人递过来的一杯温水、工作里稳稳的节奏,这些触手可及的温暖,比远方的风景更让人踏实。

有次和老陈聊天,他指着窗台上的多肉说:“你看这几盆花,每天浇浇水、修修叶,比去景区看人挤人有意思。”原来不是不爱“风景”了,只是风景的模样变了——从远方的山川湖海,变成了身边的一茶一饭。
人到中年,不是失去了旅行的兴趣,而是终于懂得:能安心待在属于自己的日子里,本身就是一种“抵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