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骑行680次,骑行总时长120个小时
车轮碾过十年路,见证一座城的绿色生长
“路边的杂草少了,曾经泛着异味的河水,慢慢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就连空气里,都多了草木的清新味道。”这就是石利军坚持骑行10年的原因。对他来说,骑行是生活的日常,更是见证宿迁生长的“移动窗口”。
石利军的骑行故事,始于最朴素的需求。“住的地方离菜场不远,开车去不好找停车位。”他笑着说,最初选择公共自行车,图的就是“说走就走,到地就还”的方便。这份方便,渐渐延伸到生活的更多角落。每天去广场锻炼前,他总要骑上半小时公共自行车。“玩单杠、双杠前,得先活动一下筋骨。骑行一路,胳膊、腿都热乎了,练起来更得劲。”他拍了拍车坐垫,像是在和老伙计打招呼,“这可不是简单的代步,是给锻炼‘打基础’呢!”
日子久了,骑行成了习惯,更成了享受。“没事就骑车在城里转,看街景、吹吹风,比闷在家里舒坦。”石利军的“骑行地图”越画越大:从家门口的小巷到新区的公园,从大运河畔到项王故里,车轮转过的地方,都是他用脚步丈量不出的城市细节。
“10年前的运河边,哪有现在这么干净。”石利军停在桥上指着河面说。他记得刚骑车来这儿时,河水泛着暗黄,岸边杂草丛生。而现在,他最爱在运河边的骑行道上“兜圈”。“你看这水多清澈,再看两岸,蔷薇、月季轮着开,一年四季有花看。”他细数着眼里的变化:河边以前只有零星几个锻炼的人,如今早晚都能碰到成群的跑步者、打太极拳的老人、带孩子散步的父母,“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好,这都是我亲眼瞧见的。”这些变化,成了他坚持骑行的“隐形动力”。“看着城市一天天变美,骑在车上都觉得有劲儿。”
如今的石利军,也成了邻里口中的“骑行活地图”。哪家孩子想找安全的骑行路线,他能画出详细的“避车指南”;新来的邻居想了解宿迁的变化,他会说:“跟我骑一圈运河,啥都明白了。”他总说:“我没做啥大事,就是天天骑骑车,看着这城一点点变美。”但这份“平凡坚持”,早已成了无声的带动。
10年骑行路,他从一个普通的骑行者,变成了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成了绿色生活的“同行者”。在宿迁,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他们的车轮转得越勤,城市的绿色底色就铺得越广;他们的目光望得越远,生活的诗意就沉淀得越浓。(陈梓瑶 张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