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黄昏,记者一行驱车前往百里杜鹃普底乡“大荒牧野”露营基地,一路上看见散步的游客络绎不绝,山野的空地上到处是露营车辆。
清风拂过,人们的欢笑声伴随着阵阵松涛回荡耳畔。“这里就叫大荒坡,以前一直是放牛的地方。”作为本地人,普底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黄勇亲眼见证了大荒坡的变迁,“这几年随着百里杜鹃推进旅游产业化,大荒坡也凭借生态优势成了露营好去处。”
暮色四合,露营者的帐篷亮起灯光,餐馆、小吃摊飘来香味。道路在林下蜿蜒,车灯划过夜空,照亮了露营基地的木牌。
“快站过去,我给你们拍照。”重庆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招呼孩子们。草地中间,一盏圆形大灯正倾泻银辉,仿佛月亮落人间。
距离“月亮”不远处,客人围坐在帐篷下的烧烤桌。“以前哪敢想啊,大荒坡能有这般光景。”基地负责人黄羽正给烤架添炭火,铁网滋滋冒油,“这段时间人多,昨天晚上八张桌子全坐满。”
烟火升腾,四川游客刘先生夹起一片烤熟的五花肉放在妻子碗里,又递上擦汗的纸巾。“在山下的杜鹃花城买了房,每年夏天就来避暑。”他指了指远处灯火通明的小区,又扫视一圈草原和山林,“这里简直就是天然氧吧、天然空调,太安逸了。”
山间林下清风醉人,避暑小区歌舞升平。来到中轩·杜鹃花城的广场上,蓝牙音箱里播放着《最炫民族风》,操着川渝口音的阿姨们随着节奏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小区的便利店成了“补给站”,冰柜前挤满拿雪糕的游客。
颖川村村委会周边同样热闹,20多家民宿全住满,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路灯下载歌载舞。“以前我们叫大荒村,现在改成颖川村了,听起来比较有文化嘛。”村党支部书记陈权笑着说,目前全村共有民宿酒店100余家,床位2000多个,餐位3000多个,停车位300余个,依然难以满足旅游旺季需求。
“以前是单打独斗,各干各的,现在是统一规划,抱团发展。游客来了,一家一家依次安排住满。”陈权告诉记者,该村把民宿、农家乐经营者组织起来,大家一起组团迎客,根据不同档次的民宿评议规定价格,防止宰客或内卷现象发生。解放思想抱团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取得突破,每年带动群众增收上千万元。
晚上10点,山风渐凉,大荒坡的“满月灯”依旧明亮。收拾完桌上的餐具,黄羽翻了翻账本:“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自避暑季以来,光烧烤就卖了3万多元。”
远处的草原上,最后一波游客正收拾帐篷,手机电筒在夜色中此起彼伏,仿佛在给这片生态福地点无数个赞。
曾经的放牛坡成了避暑胜地,清凉的晚风里藏着山乡蜕变的密码——当避暑经济遇上夜生活,当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大荒坡正在书写着精彩的发展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编辑 吴传娟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