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彭琴 通讯员 黄俊力 李娜妮
“真好,我们家长轻松了,他又玩了,又学了。”8月8日,由吉首市文明办、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策划组织的为期20余天的暑期文明实践活动结束后,来自该市吉凤街道的市民张女士指着她8岁的孩子说。
今年来,吉首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让文化甘泉润泽城乡每个角落,绘就了一幅生动绚烂的惠民画卷。
文化阵地,织就城乡幸福网
晚饭后,矮寨镇排兄村文化服务中心成了最聚人气的“文化客厅”。“以前想看书、学点东西得跑市里,现在抬脚就到了!”村民龙大姐指着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满脸笑意。图书阅览室里,孩子们可安静阅读,村文化服务中心坪场上,饭后闲暇时,村民还可打打苗鼓跳跳舞。
像这样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吉首乡镇(街道)建成覆盖率已达100%,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名片吉首市图书馆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吉首市文化馆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两馆”信息化平台投入运营,搭建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数字化服务体系。1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覆盖,其中三级以上文化站达8个,特级站1个。而在城区,还有吉首美术馆桥——画桥、立诚书屋、垦荒书屋、乾州古城“乐之书店”等特色城市书屋和新型文化空间。
文化惠民,浸润百姓心田
“真没想到,老了还能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唱咱湘西苗歌!”在吉首市文化馆的免费湘西民歌唱法技巧提升班里,60多岁的张阿姨学得格外认真。像她这样的各类学员,今年以来吉首市累计培训近500名。
吉首市文化馆馆长吴鹃介绍,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馆里不仅开设舞蹈、美术、器乐等课程,还特别新增了湘西苗族鼓舞创新编排班、民歌唱法班等特色课程。师资力量则通过公开招聘、外聘高校教师、邀请非遗传承人等方式汇聚,确保培训高质量。“让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文化大餐,是我们的目标。”吴鹃说道。
文化“活水”更通过“送戏下乡”“演艺进社区”汩汩流入基层。“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戏曲进万村 书画进万家”“京剧进校园”“百县千团进万村”……今年来50余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将舞台搭到了田间地头、社区广场,覆盖群众超4000人次。
在“书香吉首·全民阅读”建设蔚然成风的当下,吉首市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读书分享活动。
守护文脉,绽放时代新彩
2025年乾州春会活动中,在乾州古城三门开广场举办的民族民俗文化展演,吸引了近万名市民和游客驻足参与,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10万人次。
吉首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步履坚实。围绕《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2021 - 2035)》,完成大兴水库苗族文化资源专项调查并做好数字化保护工作;先后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民歌》、省级非遗项目《苗族百狮会》实施数字化保护拍摄;非遗进景区、进村寨、进社区活动持续不断。湘西苗族民歌培训班则致力于“强基础、补短板、拓眼界”。
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亦稳步推进。罗荣光故居、齐心村碉楼及民居、杨岳斌墓等修缮工程相继竣工;乾州文庙安防工程顺利通过初步验收。同时,严格落实巡查制度,国保、省保单位坚持每月巡查,县保单位每季度巡查,切实筑牢文物安全防线。此外,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复核116处,新发现文物点32处,为历史留存下更多珍贵印记。
另外,文艺作品《踏语接福》获全州艺术创作大赛一等奖,广场舞《如果米是爱着你》被湘西州文旅局评为“最佳地域文化展示奖”。
品牌活动,点燃文旅新引擎
苗鼓,是吉首最响亮的文化名片。“世界鼓舞·鼓舞世界”的吉首鼓文化节,成为湖南省三大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之一。
除鼓文化节之外,吉首市立足“东歌、西鼓、北狮、中春、南戏”的非遗资源空间布局,精心构筑起文化品牌矩阵:钢火烧龙元宵盛会的火光映红夜空,乾州春会的古韵穿越时空,苗族百狮会的群狮齐闹新春,苗族调年节的调年舞沸腾村寨,苗族四月八的盛典凝聚乡情,清明歌会的天籁回荡山谷。
德夯苗寨里的大型沉浸式5D文旅演艺《德夯幻境》更是一度引发“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乾州古城巫傩堂的《乾城非遗秀》融合非遗技艺与声光电技术,夜场座无虚席;今年新增7条春季研学线路,研学线路总数达22条,接待研学游客5.3万人次。同时,连续在乾州古城举办9期的“城市音乐日”,全方位展示吉首的文化韵味与城市形象。
近年来,还创新举办了矮寨大桥马拉松赛、矮寨大桥“高空铁三”挑战赛、吉首“矮寨公路奇观”自行车赛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千余名专家学者及运动爱好者齐聚吉首,感受民俗风情,开辟了“体育+旅游+休闲”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