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文积淀十分丰厚 。但如今的南宁人 ,只要一谈起南宁的历史文化,就会多少有点生涩,似乎在这方面缺少谈资。《南宁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 ,是南宁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 。该丛书编辑委员会以开放创新的态度,首先 向社会公布选题,征集相关史料;然后本着科学的治史精神,选择对南宁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有相应究资历知名作家担纲撰稿人。
这套丛书的出版 ,从多重角度全面地诠释了南宁的 “前世今生 ”,为希望了解南宁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平台。
这个暑假,让我们走进《街市风情——南宁街道文化寻踪》,去探寻南宁城市风貌背后的传说,聆听大街小巷砖瓦角落的故事。
民族大道:历史的跨越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标志性的道路,它与城市历史融为一体,浓缩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民族大道对于南宁来说,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1978年,民族大道的故事从邕江大桥北开始,1987年建设到园湖路口,1993年11月南湖大桥建成延伸至埌东,随后一直不停向东,向东……民族大道,横贯南宁市中心,将老城区和新城区连结在一起,东西走向。西起邕江大桥北端东面,东到桂海高速公路人口处,全长11千米,路宽60米,双向6车道,两旁除了宽阔的人行道外,还有宽15米的绿化带。1978年6月动工兴修,分三段进行,逐段投入使用,到2003年9月30日全线完工。这是南宁城市道路建设的大手笔,很值得南宁人自豪。
早年的南宁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朝总督两广的右都御史张岳看到的是:
笋與穿岭又高峰,极望关山兴不穷。
元气远浮瀛海外,人家多在翠微中。
软沙黄犊迷烟雨,极浦归帆逗晚风。
兵祲沈销春昼永,两江林树郁青葱。
想必当年的南宁,尽是峻岭连绵,林木葳蕤,江水夕阳,烟雨人家,好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无数的道路,牵连南北东西,却淹没在荒山野岭之中,不见来头,不见去向。
但今天的南宁,已是坦荡无限,规整划一,道路纵横,街市成行。可以说,南宁市的城市建设,是一部融合历史和艺术的大作品,从晋代建制至今 1680多年中,这部作品历经了平庸到高雅,从实用到时尚的漫长历程。民族大道的出现,就体现出了南宁人在新时期对城市建设的一种文化品位的追求。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表示,民族大道是南宁市的一条标志性道路,也是市内一条交通大动脉。民族大道的一大变化就是修建地铁1号线,地铁1号线开通后,又对民族大道拓宽升级改造,交通优化设计后,市民出行变得更加通畅有序,“民族大道几十年的变迁是南宁市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代表了交通科技进步的方向”。
姚华说,民族大道的人文景观也是南宁市的一抹亮色,其沿线有很多重要的建筑物,例如广西科技馆、广西博物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华润大厦等,这些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与道路的景观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道和交通要道。民族大道的兴起、发展、变迁既是城市面貌改善的缩影,也是南宁市城市治理走向现代交通管理越来越智能的一个缩影。
石巷口:湿漉漉的石板小巷
在南宁的小街小巷中,石巷口小有名气。这种名气只缘于它过
于短小。
据《南宁市志》记载,石巷口的前身是一条羊肠小道,早在明朝末年就有。
那时候,从现今的解放路一直到邕江边,全是一大片堆成站圾的荒地。垃圾推里常有野猫野狗出没寻食,因此,很少有人
到那里走动。
进入清朝之后,广东商客不断逆西江而上来到南宁,邕江岸边开始热闹起来。石巷口那一片垃圾堆开始有人将运货物而来的马帮在那里放牧歇脚。随着岁月的推移,便出现了一条通向江边的弯曲小道。
商品的交流,使石巷口逐渐发生了变化。广东商客的到来,不但带来了从广州等地进口的洋货,而且由于收购土特产而将南宁附近各县的商贩都吸引来了。石巷口的垃圾堆开始被人推平,然后将货物堆放在上面,前来走动的人也多了起来。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石巷口江边修起了简易码头,是南宁较早的码头之一。《南宁市志•内河航运志》这样记载:“江面帆檔凑集,小划驳艇,往来如织。”足见那时候来往商船的热闹和市场交易的繁荣。这一时段,南宁的经纪行十分活跃,不仅是为远道而来的商客做代理,而且不少经纪行直接参与了经营,在石巷口、仁爱路、水街一带。形成了一个功能十分齐全的信息网和物流网。
然而,石巷口毕竟没有仁爱路的名气大,因此,没有谁去关注它的变化。直到民国初年(1912年),一条铺了青石板的小巷出现之后,南宁人才仿佛从梦中醒来,觉得这一条邋邋遢遢的小路竟然变得如此富于情调,真是不可思议。青石板从沙街(即后米解放路的一段)交汇处一直铺到江边,原先的简易码头也全部用花岗岩砌了起来——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岗埠码头,由梧州、广州避水而上的货船大都在这里泊岸甸货。《南宁市志》记载,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花岗岩的码头,这一条青石板小巷才被称为石巷口。后来,石卷口的名气越来越大,岗埠码头又被叫做石巷口码头。每天,当逆水而上的货船驶进石巷口码头的时候,各路商贩就向码头蜂拥而来。那时,海产品大都是在这儿交易。所以,海鲜上岸之后,商家有的立即将货运到经纪行,马上套现,再到士特产行采购土特产;有的则批发给前来采购的商客,在水边过秤,在沙地上画上几条线,拴儿块小石头摆成算盘的样子算数。当太阳将邕江的细浪染成红色的时候,人群渐渐散去,码头逐渐归于宁静,石巷口的石板街便变得湿漉漉起来……
民生路:从圩场到商海
民生路与新华街相邻,东西走向,是20世纪南宁少有的商业街道。西与当阳街相交,与解放路相接;东与新民路相会,与东葛路相接,中间还与兴宁路、共和路相交,全长约1200米,宽18~27米。1928 年铺设从当阳街到兴宁路一段,1931年修建兴宁路到南环路一段,1952年修建南环路到新民路一段。
1907年,清政府批准南宁开埠,珠江流域和从越南取道而来的商客源源不断,沿邕江岸边的仁爱路等街道一时变得十分拥挤,于是不少店铺开始涌人民生路的前身——仓西街。
当时的仓西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道,行人和车马走过,黄尘滚滚。商客们在仓西门码头(今民生码头)将货物从船里搬上岸后,就直接拉到仓西街两旁堆放,于是频繁的交易便开始了。与其说这里是街道,倒不如说是圩场更为贴切。每天,阳光刚刚照亮邕江码头,船家刚刚升起第一缕炊烟,货船靠岸的钟声便响起来了。木车(人力车)、马车像潮水一般涌人小道,争着卸货;商客们也奔忙起来,喊声此起彼伏,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这种圩场式的零散交易,现买现卖,没有形成固定的店铺,也就没有出现有名的店铺和老板。但商品的流通让南宁人见识了外来商客交易的方式和方法,使南宁人懂得了开设店铺,树立威信,提高店铺知名度、信誉度的重要性。于是仓西街开始出现小有名气的店铺。
店铺的出现,使仓西街变成了仓西大街,街道不再是原先的小道,而变得异常宽阔起来,但依然是泥土路。人们用奔波劳碌的双脚把街面踩踏得滑溜闪亮,别有一番情趣。
1926年,刚刚掌握统治广西大权的新桂系开始关心经济的发展,决定修整、扩建仓西大街。重建后的店铺,规整划一,有骑楼,有浮雕装饰,颇具气派。路面为三合土铺就,但仅仅修至与兴宁路相交处,大约只有300米。余下的路段,先是1931年修整路面,铺上三合土,之后直到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才彻底修整完毕。
如果您也对南宁历史文化感兴趣,一起通过《南宁老城老街巷》》,去感受南宁文化吧!
书 名:《街市风情——南宁街道文化寻踪》
作 者:张波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K29/417
藏书位置:南宁印记_特藏文献(六层)
(本文资料来源于《街市风情——南宁街道文化寻踪》及网络,用于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油”你“菜”好!就在家门口,这个春天一起奔赴一场“金色浪漫”!●目!测!要!火!南宁竟然藏着现实版“绿野仙踪”,太适合春日踏青了→●“含春量”100%!南宁月季花大赏来啦,最具人气赏花地在这里→●赏不完,根本赏不完!南宁大片花海“上新”!粉红波斯菊浪漫如画,就在这里→● 南宁春日Citywalk去哪里?这条线路别错过,好逛又好拍!● 邂逅南宁的春天!在这些仪式感中,寻找诗意盎然的气息……
信息来源:南宁市图书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联系小编微信:nntvdswl(添加请注明来意)
长
按
关
注
南宁吃喝玩乐游一网打尽

南宁文旅
微信号:nnslyj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微信
温馨提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