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窝囊旅游”在年轻人中兴起,人们以最小的体力消耗换取最大的心理舒适,在出游中寻找真正的放松和愉悦。低耗能、满足情绪价值的“窝囊旅游”以重在“取悦自己”的属性,成为当下年轻人出行游玩的“新宠”。在松弛的“窝囊旅游”中寻求平衡。(据8月12日《工人日报》)
“窝囊旅游”这个带着戏谑、自嘲的词汇,正描摹出当代年轻人的旅行新哲学。如是以“最小体力消耗换最大心理舒适”的出游方式,看似与传统旅游的“挑战精神”南辕北辙,实则是在疲惫生活与休闲渴望间找到的巧妙平衡的艺术。
旅游是一种行走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形式。流连于田野峰峦之间也好,放浪形骸于湖光山色之中也罢,无非就是呼应心理的精神诉求。“窝囊旅游”的走红,自然也是对旅游本质追寻。年轻人在写字楼里熬过996,在考研中中绷紧神经,在远途通勤中身心疲惫,也许早已对“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式的旅行感到力不从心。而“窝囊旅游”正好成为他们情绪的一个释放口。
坐电梯赏山景时的舒适,躺平漂流时的惬意,缓降蹦极时的安逸,恰恰填补了“既要体验感又要舒适度”的需求空白。就像新闻中游客所言,改良版蹦极让她既尝到刺激的甜头,又不必与内心的恐惧死磕 ……这种“又怂又爱玩”的状态,正是青年一代对“适度享乐”的精准诠释,而这样的玩法和我们的“中庸”精神也一脉相承。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争议呈现,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实演绎。面对“又怂又爱玩”的“窝囊旅游”方式,质疑“坐电梯爬山失去了登山的意义”者有之,吐槽其忽略“无限风光在险峰”探险精神者更有之,然而,这样的质疑忽视了旅游体验的“多元共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也都有自己的灵魂栖息地,只要旅游能够达到自己心中的期许,那就是一种完美的体验。“适口者珍”就是这样的道理。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熊海峰所言,它是“打卡式旅游”与“探险旅游”之间的折中选择:既不把旅行变成走马观花的任务,也不将休闲异化为自我折磨的挑战。年轻人在 “窝囊”的标签下,反而活出了通透:咖啡要在山顶喝,照片要拍出精致感,但不必为了“征服”二字硬撑体力极限。
“窝囊旅游”是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平衡木”。“春江水暖鸭先知”,当这样“又怂又爱玩”的旅游方式受到青年一代的推崇毫无疑问也会推动着旅游业的迭代升级。当前,不少景区从“考验游客”转向“服务游客”,从强制挑战转向柔性供给……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旅游产品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打开方式。
“窝囊”二字,藏着的是当代年轻人与生活和解的智慧。不勉强、不硬撑,在松弛中享受风景,在舒适中汲取力量,或许正是这种新型旅行方式最珍贵的启示。毕竟,旅游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懂得让自己有多“爽”!
编辑:李芷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