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其实不仅是绵延的一座边墙,还包括与之配套的烽燧、墩台、堑壕、障城、关隘、城堡、仓库、驿站、路桥,以及大大小小的军堡和民堡,只有这样才能劳武结合,保障生产,粮草供应,军民融合,发展边贸,更好的守土卫国。
明大同镇沿长城有七十二关堡,“宁虏堡”就是一个,隆庆议和之后,改名“宁鲁堡”。“虏”字来源于鄙视外族入侵,明朝时候将侵略长城以南地区的蒙古族大军称为“虏”。一个“宁”字,则反映了广大军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宁鲁堡位于左云县三屯乡宁鲁堡村中,北距马市约四里,南距左云县城约四十里。据《三云筹俎考》卷三记载:“宁虏堡,属大同镇左卫道北西路所辖,嘉靖二十二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驻兵六〇七人,骡马二九七匹,明时设守备,座堡各一员,把总二员,分守长城十一里三分,边墩十八座,火路墩十一座,市场一处。边外土城一带,虏酋兀兰把喇素部落驻牧。若入犯,必从本堡迤南而入。
嘉靖中,由此大举,直掠怀、应、山、马等地方。款塞以后,设有市垣,夷人月赴贸易。一切防范,视他堡称难云。明嘉靖年间,蒙古贵族曾率兵入犯,宁虏堡只向南开有一门,外有瓮城开东门。堡址平面方形,边图七云石堡马市遗址此有关。今东、西、北三面将城墙掘成豁口通行。城墙包砖虽早被拆光,但整体堡城尚存。
宁虏堡,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大同府记载:宁虏堡“嘉靖二十一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二里有奇。……后设市场于北,亦冲要处也”。清初设操守一名,驻兵一百名。后改操守为把总,属助马路参将管辖。雍正七年改为宁鲁堡。光绪时设把总一员,有马步兵五十七名,守兵四十一名。
明中期“隆庆和议”后,边防战事日渐减少,城沿线边市逐渐开放,蒙汉开始在边境互设马市,“宁鲁堡”所在地也成为开放市场之一。这一时期宁鲁堡内居民增多,商业兴起,儒释道三教迅速发展,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如今走进“宁鲁堡”,房舍破旧,人烟甚是稀少,倒是牛羊成群结队,怡然自得。堡墙坍塌,砖券门摇摇欲坠,街道、院子里荒草丛生。可以看到横卧的青石条,残留的古井口、以及石碾、磨盘、拴马石,或许是当年马市口的一些遗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