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文庙,初窥古韵
在福州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里漫步,偶然间拐进一条静谧的小巷。本是寻常的一次闲逛,却没想到,一场与古韵的邂逅悄然降临。
乌石山那高耸入云的乌塔
我们是在去往三坊七巷时路过福州府文庙。在圣庙路下车时首先看到的是乌石山那高耸入云的乌塔。驻足间发现了红墙碧瓦的一群古建筑,走近一瞧,福州府文庙,那就移步观瞻吧。
圣庙路口的文武官员下马碑
好奇心驱使我踏入其中,仿佛瞬间穿越时空,走进了历史的长河。这座文庙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它又在岁月的流转中见证了怎样的兴衰变迁?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对福州文庙的探寻之旅 。
文庙南广场的万仞宫墙
历史长卷,岁月留痕
唐代大历七年(772 年) ,其前身为府儒学,由观察使李椅从布司衙署附近移建至此;
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 年),闽王王审知将其改为 “四门学” ;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转运使杨克让在府儒学的旧址上始建孔子庙;
北宋景祐四年(1037 年),福州代理州官谢微仿效范仲淹在文庙办学;
现存的福州文庙是咸丰元年(1851 年)重建,咸丰四年修成。其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堪称宏大,占地面积达 7552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4000 平方米 ,成为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 。
解放后,福州文庙先后被用作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场所;
1961 年 9 月,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 年 9 月 2 日,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 5 月 25 日,福州文庙更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汉秋阳
建筑瑰宝,匠心独运
福州文庙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采用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传统建筑方式,从南往北依次排列着棂星门、前埕、大成门、庭院、月台和大成殿 。两侧有廊庑、乡贤祠、名宦祠和东西两庑等建筑。
从南往北依次排列着棂星门、前埕、大成门、庭院、月台和大成殿(此图摘自网络)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现存石构件属明代所建,六柱三开间,对称布局,每根柱脚用两块夹杆石前后对夹锁固,稳如泰山。东西两翼墙上镶嵌着 “江汉秋阳”“金声玉振” 联句石刻,楷书阴文,笔力刚劲,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维修中的文庙,棂星门
走进棂星门,就仿佛踏入了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在到达棂星门的时候大门洞开。本来想给施工的师傅说一下,我们在不影响维修的情况下走马观花看一下就走。但是直到我们参观完成都没有人来问我们。颇感幸运,也觉意外。
大成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三间屋面高出两边间(此图摘自网络)
大成门古称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三间屋面高出两边间。檐下的青石抱鼓石和木雕刻精美绝伦,细腻的纹理、生动的造型,无不展示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大成门左内侧竖着《咸丰元年重建福州文庙碑记》石碑,通高 2.68 米、宽 0.84 米、厚 0.21 米 ,郭柏荫撰文并书写的 190 字碑文,刘永松篆书碑额,匠蒋学心。
维修中的棂星门和泮池
大成殿作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它雄踞于高出埕面 1.46 米的石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铺以石柱,气势恢宏。
大成殿雄踞于高出埕面 1.46 米的石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此图摘自网络)
22 根石檐柱和 8 根石内柱,每一根都硕大无比,按花岗岩每立方米 2.8 吨计,石内柱每根重达约 9 吨,石檐柱每根重达 8 吨有奇 。
脚手架包裹中的大成殿
上下檐之间铺作层共有 42 攒五跳八铺作的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组成,工艺精湛,美轮美奂。
22 根石檐柱和 8 根石内柱,每一根都硕大无比
繁杂的明清斗栱,屋脊上的鸱吻砖雕精美异常
我们再看室内:殿中上部藻井顶部有一精美的古星象图,星座金光熠熠,十分耀眼,仿佛将浩瀚星空浓缩于一室之内,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赞叹不已。
殿中上部藻井顶部有一精美的古星象图
大殿内安放着新制青石雕刻孔子坐像,高 2.51 米,基座 1.18 米 ,孔子坐像神态安详,目光深邃。
大殿内安放着新制青石雕刻孔子坐像,高 2.51 米,基座 1.18 米
左前侧分别安放颜回、子思青石雕刻坐像,右前侧分别安放着曾参、孟子青石雕刻坐像,东、西、北三面绕孔子坐像立七十二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七十二贤人青石雕刻造像。
殿内还悬挂着重新复制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书写的六面大匾额,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书写的楹联,金字熠熠,满壁生辉,让人油然而生崇仰肃穆之情。
维修中的西庑廊道
福州文庙,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福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不仅是福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衷心地希望尽早完成维修任务,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福州文庙,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