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残存的蒙元朝势力从大同北方进入中原烧杀掠夺,为了防御入侵,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明王朝从大同向西修筑夯土长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外包砖加固,此段长城东起左云八台子村,西至宁鲁口箭楼一带,共3.5公里,这里的长城跌宕起伏,高大雄伟,像一条巨龙盘绕崇山峻岭之上,气势壮观,被誉为“小八达岭”。
在大同北部延绵的长城中,有一处既有中华文明元素又有西方文化元素的地方,这就是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安乐堡八台子村北部,原名叫八台子圣母堂。这里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处体现中西方文化相互辉映的建筑物,是两种文化符号的展示,是一种历史的凝结,是美的融合。站在山坡上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阳,将长城和教堂渲染成一片红晕,将大地涂上一一层金光,你会由衷的感慨塞北高原的大好河山。
八台子是一个村名,这里有一座闻名世界的教堂遗址,由德国神父于清光绪二年始建,1900年庚子之乱,教堂被毁,目前只剩下塔楼。尽管只有残缺的塔楼,但仍旧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大单巴”,意思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一个在遥遥的塞北高原,被山峰长城簇拥,一个在遥遥的东海之滨,被大海岛屿环抱。八台子圣母堂即便是残缺,却依然被梵蒂冈建立档案,设定每年的8月2日为朝圣日。
八台子圣母堂塔楼虽然残缺,但仍旧不失当年的风采,塔楼尖塔高耸,有十字拱、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机构支撑顶部的力量,下部是正方形,再往上与六边形,交错形成的穹顶展示了设计上的美感,穹顶设计极具美观,正方形与六边形交错有序,两侧拱形的门洞左右对称而坚固,外观精致,交线分明,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直刺苍穹的小尖顶,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每一处都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
几缕阳光正从穹顶的窗口洒入,照亮了内堂四壁,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致。尖尖的楼顶,像一把利剑直指苍天。青白色的砖壁,残留着岁月的斑痕,像一部厚重的史书,展示着曾经的风云与沧桑。遥想当年,教堂做礼拜钟声响起,在山谷间回荡悠远。
天主教于元代传入中国,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教。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主教传入山西左云,由山西北教区驻大同的外国传教士及教徒来八台子村传播并发展教徒,在此地修建了圣母教堂及辅助房屋七十余间,可容纳800多教徒开展活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夏金官、曹老五为首的义和团杀死外国传教士,烧毁教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按照《辛丑条约》签订的赔偿内容,清政府在八台子村长城西百余米的地方出资赔偿重修圣母天主教堂。从此,八台子村天主教堂成为了左云、右玉、大同、凉城等地区天主教的活动中心。
站在教堂塔楼之下,向上仰望,蓝天白云下,逶迤的古长城从西向东,绵延而去。矗立的烽火台像一个个沉思的巨人,遥望着远处的山岚出神。八台子村的长城逶迤绵延,烽火台、墩台零零散散。敦实、稳重、坚韧的长城犹如巨龙盘踞在大地之上,守护着这里的百姓,守护家国的安宁。八台子圣母堂深邃、坚强,孤独的塔楼矗立在荒凉的山上,与残破的长城相依为伴。教堂北面的山脉为五路山,这里是陕西和内蒙古的分界线。教堂遗址和长城遗址交相辉映,如同一位老人讲述着中、西文化交融与冲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