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绍兴博物馆内光影流转,一场跨越千年的“博物馆奇妙夜”正悄然上演。这场融合“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沉浸式夜游,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而在绍兴柯桥瓜渚湖畔,“多巴胺鉴湖欢乐夜”以声光水影点燃夏夜激情——非遗市集潮玩涌动,湖畔歌会即兴点唱,勾勒出一幅“文化+消费”的活力新图景。
从运河文化带的“夜游经济”到古城街区的沉浸式演艺,从“文商旅促融合30条”的政策赋能到城乡一体的文化惠民工程,绍兴正以文化之“韵”铸城市之“魂”,做深做实“文化+”文章。绍兴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深化“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改革,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共生,让绍兴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又想来”的地方。
今年7月,坐落于绍兴越城区浙东运河文化园内的运河生态馆正式开馆。未来,黄酒小镇、浙东运河博物馆、浙东淡水鱼馆、运河生态馆以及即将开放的艺展中心将串联成线,打造为“夜游+夜宿”复合体验线路,这也标志着绍兴市的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又迈出实质性一步。
文化是绍兴最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绍兴市持续以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为抓手,打响大禹文化、运河文化、阳明文化、诗路文化、书法文化、越剧文化、宋韵文化、黄酒文化等品牌,加快赋能文化发展新活态。同时,绍兴深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献研究,高水平推进古越文明探源,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绍兴以高标准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初,绍兴市出台“文商旅促融合30条”,以绍兴古城为主场景,全力做好“文化+”文章,面向市民游客推出水上游、演唱会、非遗秀、VR展等一系列新场景新产品,通过古城有机更新、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文博展示、文艺展演、文学创作等年轻化实践,构建起“产城人文”四维融合的全景体验、全域融合的文旅新模式。截至6月底,绍兴市接待全域游客数、过夜游客数同比分别增长13.6%、10%。
与此同时,绍兴市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施“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拓展行动,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构筑精神富有鲜活图景。目前,绍兴市已建成16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130多家城市书房遍布大街小巷,建成1237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建设,一手“种文化”,一手“兴文化”,打造更多优质文化项目,带动各地讲好地方文化故事。今年上半年,绍兴市已完成送戏下乡775场、送书下乡8.6万余册、送展览下乡568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近2万场次,服务群众近450万人次。
“下阶段,我市将在打造文化研究新标识、文化保护新格局、文产发展新平台、文化惠民新样板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古城保护传承、文商旅促融合、文化资源共享,谋划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爆款亮点,推动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张诗纯、赵婧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