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的苍翠怀抱中,佛坪县正以生态为纸、以创新为墨,绘就文旅融合的时代画卷。这里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完善研学服务网络、打造沉浸式生态课堂、激活活化熊猫文化符号,让“旅游+教育+艺术”的跨界融合焕发新生。
作为当地“旅游+”战略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正逐步成长为佛坪文旅产业的新引擎,成为联动教育价值与产业价值的重要纽带。
【 服务保障构筑研学坦途 】
“快看!交警叔叔在给我们开道呢!”
五一假期里,汉中小森林美学馆的48位小艺术家乘坐的大巴车队,在交警护航下一路畅通无阻地驶入熊猫谷景区——这已是他们今年第四次来此研学。
尽管正值“五一”客流高峰,但交警部门早已为研学团队规划好专属路线,确保研学团队出行畅通。孩子们在这里的行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在大熊猫自然博物馆里观察国宝的生活习性,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感悟革命精神,钻进草莓大棚体验采摘乐趣,或是坐在潺潺溪流边用画笔记录大自然。
佛坪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成为自然研学的热门目的地,这背后凝聚着当地教育、文旅、交通等部门的协同创新——免费开放的优质场地、专业化的后勤保障、智能化的交通调度,共同构建起“全链条”服务生态。
在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百余名师生正按照科研人员指导,精心配制熊猫营养餐。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佛坪县特地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等相关领域教授、研究员分组带领同学们探秘保护区。“保护区自2020年起已举办18期科普活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可感。”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朱大鹏说。
截至去年6月,佛坪县已收到研学报备团队15批次1364人,这里的研学模式正逐渐成为秦岭生态教育的标杆样本。
【 生态资源孕育研学灵感 】
如果说便捷的交通是研学的基础保障,那么佛坪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就是艺术创作的天然课堂。
“从三月油菜花海到六月竹林清风,每次来都有新收获。”小森林美学馆创始人胡斌的话,道出了佛坪研学自然风光的魅力密码。
正午时分的凉风垭,溪水倒映着秦岭的云卷云舒,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这里的山水会‘说话’。”该美学馆美术指导老师王苗说。
这种自然艺术课堂的背后,是佛坪“全域景区化”的生态保育理念。环保监测数据显示,县域内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在2543个/立方厘米以上,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1天,是中国天然氧吧和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被誉为“秦岭绿肺”。
水是佛坪的另一种馈赠。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地,240多条河溪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这片土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五年保持100%。
正是这样的生态环境,让佛坪在2024年迎来了旅游发展的爆发期,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67%和41.42%。
“我们要让每一处山水都成为美育教材。”佛坪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田璇敏说道。这种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思路,使得佛坪在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自然教育示范基地”。
不仅如此,最新成立的山茱萸产学研基地更通过校企协同机制,为自然资源的价值转化开辟了产学研一体化新路径,形成“生态保护—教育开发—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生态与教育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 熊猫IP激活研学创意 】
漫步佛坪,憨态可掬的熊猫元素无处不在——从街头的熊猫造型公交站台,到餐厅里熊猫模样的创意汉堡,这座“熊猫之乡”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生态与文化的故事。
“4月到5月,我们开展了‘三国文化’+‘国宝熊猫’主题活动月,为此,先带领同学们实地探访了勉县武侯祠等历史遗迹,深度挖掘两汉三国文化精髓。”胡斌说道。
“孩子们的创意是很活跃的,你看这个。”美学馆杨老师指着一幅画作说,“我们将刘关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生平履历以及人物的武器披挂都进行了研究,然后引导孩子们将这些元素与熊猫的萌态特征巧妙融合,通过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上专业的美术重构与创意加工,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IP形象系列。”
“给熊猫穿上战甲,瞬间变成了三国人物。”
“熊猫也可以变成二次元!”
50多位孩子们的创意,创造出了50多种风格迥异的形象。有身披铠甲的“熊猫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也有“熊猫张飞”怒目圆睁持丈八蛇矛……
胡斌坦言,未来计划将这些由孩子们参与设计的创意形象转化为系列文创产品,包括趣味盲盒、创意冰箱贴、萌趣公仔等多样化的文化衍生品,实现从课堂创作到市场产品的华丽转身。
交通便利保障了研学可达性,生态环境赋予了研学深度,熊猫IP增强了研学趣味性,这样的“铁三角”正是佛坪打造研学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