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而上,一座覆斗形的“东方金字塔”在视野中逐渐清晰,土冢拔地而起,静静矗立。
恢弘帝陵,五十三载营建,一百多座陪葬墓冢,埋藏着汉武盛世的雄浑气魄与历史沧桑。
8月11日上午,“秦地最胜 无如咸阳——探索从公元前350年到2025年一座古城的发展史驻华外交官咸阳调研行”来到茂陵,驻华外交官们在这里探索西汉历史画卷,触摸千年前的文化交融的脉动。
帝陵星阵:大汉气象万千
五陵塬横亘于关中平原腹地,东西绵延数十公里,因其塬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绝佳,五陵塬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
据西北大学《陕西帝王陵墓志》考证,陕西有82座帝王陵墓,身处关中腹地、泾渭之交的咸阳原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帝陵星布,写满千年历史。
其中,西汉王朝在此建陵11座,有9座建于五陵塬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
众皇陵平地凿穴起冢,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群。
茂陵俯瞰图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抬眼而望,驻华外交官们站在如庞然大物的“东方金字塔”前,入眼的是绿茵繁盛;空中俯瞰,武帝茂陵鲜明的“中轴线”,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
据介绍,汉武帝茂陵历时53年营建,耗资西汉鼎盛时期18年贡赋,其规模居汉陵之冠。陵区244座从葬坑中,曾出土40余具战马遗骸及“着衣式”陶俑,映射军事强权与人文秩序的双重内核。
国宝无言:诉说帝国荣光
步入茂陵博物馆,驻华外交官的目光瞬间被一件件凝聚时光的瑰宝所吸引。
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巍然矗立,依稀看见沙场烽烟四起,战马昂首嘶鸣。“战马”遒劲的线条、写意而充满张力的造型,生动凝固了汉家将士气吞万里如虎的赫赫军威。
马踏匈奴石刻
“这里的每一件石刻都有它的历史故事。它们向我们展示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伊拉克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莫哈纳德·纳贾赫·贾瓦德·阿尔舒鲁非说,“尤其是‘马踏匈奴’和巴比伦古城的石狮雕像非常相似,我看到世界的文化是共通的。”
馆藏鎏金铜马前同样聚集了众多惊叹的目光。这尊通高 62 厘米的铜马通体鎏金,造型矫健俊逸,马身肌肉线条流畅精准,即便历经千年岁月侵蚀,也依旧闪耀着温润的光泽。
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介绍:“这件文物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鎏金工艺,仅金马身上的鎏金就均匀厚重,代表了西汉时期金属铸造与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鎏金铜马
“中国历史与埃及历史都有相通的脉搏,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图坦卡蒙相似的——‘事死如事生’观念,”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驻华公使哈立德·梅拉德·雷泽克·阿卜杜勒马利克谈到参观完之后的感受时说,“秦汉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非常难得。”
古今交响:文明薪火永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当驻华外交官的目光流转在鎏金铜马上,当时光穿透“马踏匈奴”石刻的千年沧桑来到他们的面前,雄浑厚重的西汉历史在指尖与心间共振。
驻华外交官咸阳调研一行在茂陵博物馆合影
“历史是浪漫的,一半是写在史书里,一半是写在文物里。我们透过文物能够见证中国的历史,咸阳的文明不仅是现代的,还是两千多年间文明相互影响的结果,互联、互通、互建才是我们文化的底色。”魏乾涛希望通过咸阳的历史故事向各国驻华外交官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从帝陵群的恢弘规制到“马踏匈奴”的豪迈意象,从鎏金铜马的绝世工艺到“凿空”丝路的开拓创新,西汉历史如浩荡长河,既孕育了雄健自信的民族魂魄,更滋养着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
咸阳这座深植于关中沃土的历史名城,正以其厚重的文明积淀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奥秘,正在于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当驻华使节们在五陵塬上聆听古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声正在文明互鉴的回响中愈发清晰——唯有开放包容,方能让文明之河奔涌向前,让智慧之光永耀寰宇。(文/图 龙欣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