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杜辉
2008年来过一次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当时的展览还是在老馆。老馆外是老自来水厂的旧址,有花园与一些老设备散落在院子里。再来已经是17年后带着孩子来了,岁月流逝,多了一点感慨。现在的展馆是新修的,环境设置还是很硬的。
老馆是从小区的西门进入,穿小区到博物馆。新馆位置在临街的东侧,香河园路进入。具体位置是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香河园街3号,边上就是自来水集团的办公楼。博物馆免费参观,无需预约,门口登记就可参观。
博物馆不大,楼里一二两层作为展馆场地。参观的人也不多,有些看着就是附近的居民,来这里蹭空调遛娃的,场馆场地宽大,人少,还凉快。这可看的不多,没必要特意来,路过顺道过来逛逛就可以。
相较于老馆的展览,新馆并没有丰富太多。老馆对北京城自来水发展介绍多一些,新馆则对现代的自来水建设介绍多一些,但都不算太丰富,院子也没啥可逛的了。除了对北京市自来水发展、建设的介绍外,还有一些关于自来水的科普知识,大点孩子来这里还是可以增广见识的,小孩子来就是乱跑吹空调了。
从掘井挑水到大家在街上公共水龙头排队买水,后来每个平房院子都有了共用的自来水龙头,再然后大家住了公寓楼房,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用的自来水。城市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让生活舒适了太多。很多事物已经成为历史,就算在博物馆中有所记录,但对于从小住楼房长大的孩子们来说也是太过抽象无法感受。生活就是如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世界。
记得小时住平房大杂院,院子里有共用的水龙头和下水口。各家各户用桶用壶接水回家烧水做饭洗衣。那时候还很少有住家有淋雨,洗澡就是烧点热水擦擦身上,顶多洗个头。孩子则是坐在大铝盆里洗澡,大人想痛快洗就要去公共浴池。那时候洗衣机刚普及,多是双桶的,一个桶洗,一个桶甩干。洗衣服时要把洗衣机拉到院子里,用插线板拉电线再接共用的水龙头。反正各家各户轮着用有默契,但也有为了用水争吵的时候。那时候的水费多是按户均摊,院子里有老头老太太用水少的就不乐意了,觉得年轻人用水多自己吃亏了。尤其是后来有洗衣机这类家电,心理更不平衡了,穷是原罪没道理可讲。再后来水管接到各户,自家用自己的单独算钱就好了。
那时夏天口渴了就直接拧开水龙头喝自来水,水龙头那时也叫撅尾巴管。当时住在光明胡同,那边的水质是非常不错的,自来水直饮都有些甘甜感。那时生水喝得多,但一没闹过肚子,二没得肾结石这类毛病,可见水质有保障。在外面玩耍,口渴了就随便找个院子进去拧开水龙头喝生水。那时大部分院子不关门,水龙头大都是院里共用,所以小孩去喝口水一般没人管,就算被人看到也不会说什么。当时公园也有喷水的直饮水龙头,都是生水。冬天水龙头因为在室外,经常会冻住。早上先要烧开水浇,待水管内的冰化开才可以用,很是麻烦。而且接出来的水冰冷刺骨,直接用来洗漱也很是折磨人。
生活总是在变化,这些生活与记忆现在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与过来人的记忆里。回一下也挺有意思,但孩子是难以理解和想象那样的生活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