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消息看到,人大建言:把宁夏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建设。并且在建言中指出“我区旅游业发展存在五个方面11个问题。其中,‘缺少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景区之间同质化竞争、差异化开发不足较为严重,难以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
如果建言被采纳并作出改变,那么宁夏旅游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开始,期待!
熟悉宁夏地理和文旅的人都知道,宁夏无愧于“旅游微盆景”的赞誉。因为别看宁夏地方不大(最小的省区),可是却涵盖了大部分的文旅地理条件,并且还有自己特色。可谓旅游体验丰富而多样,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一天一个好心情,一天一个不一样的风情美景,都不带重样的。
用流行的话来说,宁夏真是老天追着喂饭的地方!
可是,偏偏拥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宁夏的文旅却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感觉。究其原因,建言中的话真是一针见血!
作为致力于挖掘宁夏人文历史的野生砖家,威记一直认为宁夏的文旅资源超乎想象!总结来说,有几大传奇:宁夏黄河传奇、宁夏固原传奇、大银川传奇等,在这些传奇中,延伸出来的诸多历史人文故事和现存遗迹相宜得章,不单只是如今的几个著名景点呈现。还有很多没有开发和呈现的。
那把宁夏从旅游“微盆景”变为文旅“大景区”,需要分几步来实现?
其实,把宁夏从"微盆景"升级为"大景区",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当然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已经提了很多年,它其实跟“大景区”是一个意思,只是“大景区”显得更具体一些。
第一步需建立省级统筹机制,成立由文旅、交通、农业等多部门参与的"大景区"建设委员会,统一规划全区旅游资源。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彻底摸清家底,好作安排!
第二步要打造差异化主题走廊。其实宁夏文旅的区域性特点相当明显!比如说,由北至南,银川以北的石嘴山工业遗址游,农垦历史游;银川的人文历史游;中部吴忠的回乡风情游,青铜峡一线的人文历史和工业遗址游;南部固原的红色文化游,“18度的夏天文旅游”等。由西至东,贺兰山风情游,包括葡萄酒,人文历史等,东边盐池的长城历史,戍边历史游等。
当然了,还有很多细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步需构建智慧旅游中枢系统,这就是现代化信息方面的统计和分析了。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动态调整线路推荐和业态配置。开发"一码游宁夏"平台,整合全区景区预约、交通接驳、特色餐饮等服务,让游客手持一个二维码就能畅游全域。同时建立景区间利益分成机制,推动资源共享。这是一个大工程,主要是牵扯的东西比较多。
第四点,也是重点,要培育复合型文旅人才。需要培养既懂历史文化又擅长新媒体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威记就经常刷到很多本地导游介绍宁夏的文旅,很多都只是简单的复述词条中的内容,少有新意。点赞是很多,数据也喜人,但给人感觉就是翻来覆去,没什么特点的感觉。可能获取好感的,是因为视频背景的出片效果吧,因为宁夏的风景,随便一拍就是一张美景大片!更不要说视频效果了。
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进驻景区开设工作室,让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景点里的一些历史人文场景布置或者复原呈现等等。
当这些措施落地,宁夏将呈现给世界的不仅是一幅塞上江南的立体画卷,更是一个能让游客深度体验的多维文化空间。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正是宁夏文旅破茧成蝶的关键一跃。
只是,说起来简单,谁都会,做就不一定了。
如今人们出游,体验和感受是第一位的。要抓住他们的痛点和需求点,就需要站在游客的角度来思考。不然,“大景区”呈现得再好,也不过是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不是游客想要的效果,对吧?
“大景区”,加油!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