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西北凭借壮美的雪山、辽阔的草甸、静谧的湿地等自然景观,成为社交媒体上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眼睛在天堂”是游客对这片土地自然风光的普遍赞誉,但当大批游客涌入,排队的长龙、混乱的秩序、简陋的设施却让这份美好打了折扣,形成了“一半仙境一半窘境”的复杂体验。
## 一场期待落空的毕业旅行 8月的甘南草原本该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来自北京的大一学生诺诺却在旅行第五天就萌生了归意。这个刚刚结束高中生涯的女孩,在社交平台上被甘南小环线的风光吸引——蓝天白云下的连绵草甸,晨雾中若隐若现的藏式村落,清澈溪流旁低头饮水的牦牛,这些画面让她毫不犹豫地将毕业旅行目的地定在这里。
8月7日清晨七点,扎尕那景区门口的广场小路上已经挤满了像诺诺这样的游客。大家自发排成歪歪扭扭的长队,等待前往核心景点的“景交车”,空气中弥漫着焦急的议论声。突然,队伍后方传来激烈的争执,几位游客高声呼喊“不要插队”,混乱中一位导游不得不带领插队者走向队尾,才勉强维持住秩序。
更让诺诺不适的场景在后面。一辆满载垃圾的卡车从山上驶来,没有减速,紧贴着排队人群的边缘驶过,车轮带起的尘土和垃圾散发的异味让周围游客纷纷皱眉躲避。“这可是4A级景区,出现这样的情况太不可思议了。”诺诺看着远处雪山的轮廓,再看看眼前的混乱,心里的落差难以言喻。
排队一小时后,诺诺终于坐上了往返票价40元的“景交车”。车辆启动时冒出浓重的黑烟,柴油味在敞开的车窗缝隙中钻进车厢,与车窗外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的美景形成刺眼的对比。“景区说设置这么长的接驳距离是为了环保,但这冒黑烟的车难道不是在破坏环境吗?”她忍不住向同行的家人吐槽。
当天的行程里,排队成了主旋律。从景点入口到观景台,从卫生间到餐厅,几乎每个节点都需要等待。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公共卫生间的状况,有些旱厕的臭味在百米外就能闻到,蚊蝇围绕的环境让她根本无法停留。“我们是来欣赏美景的,却把大部分时间耗在了排队和忍受糟糕的设施上,连风景都变得没那么好看了。”
## 景区与管理的困境回应 带着这些体验落差,诺诺和家人尝试向景区反映问题,却得到了无奈的回应。扎尕那景区工作人员解释,“景交车”由当地村集体自主经营,景区本身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在排队区域安排专人维持秩序。对于游客投诉的车辆黑烟、垃圾车穿行等问题,工作人员表示只能尝试与相关方沟通,会将情况向上级部门反馈。
随后,记者联系了迭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8月初当地举办了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本已提前准备了接待预案,但游客数量增长远超预期。“实在没想到会突然多这么多人。”为此,县里紧急抽调干部前往景区协助疏导秩序。
针对公共卫生间脏乱差的问题,该工作人员坦言,部分山区景点因“山上没水没电”只能设置旱厕,县里每天都会安排人员检查景区和公路沿线的卫生间。“我们已经收到反馈,会继续向上反映,看看后续能不能改进,也向游客表示歉意。”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西北旅游的评价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有人晒出雪山日落、星空草原的绝美照片,给出五星好评;也有人直言“一些景区只修好了收钱的大门,内部管理一塌糊涂”。一位6月初游览甘南环线的游客分享了不同的体验,由于避开了最旺季,她全程没遇到堵车和排长队的情况,但也承认“部分基础设施确实和其他地区有差距”。这位游客无奈表示:“出来玩是为了开心,改变不了的只能不去计较,尽量专注眼前的风景。”
 ## “旅游挤兑”:旺季体验的共同难题 这种淡旺季游客体验“冷热不均”的现象,被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王笑宇定义为“旅游挤兑”。在他看来,全国集中的公共假期与偏远旅游目的地缺乏长期本地客源的现状,共同造就了陡峭的旅游“波峰期”。“很多传统景区守着一座山、一片湖,靠网上一张美图、一段美文吸引游客蜂拥而至,但当游客真的来了,却因为承载力不足变成‘掉链子现场’。”
扎尕那的困境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8月5日,迭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发布公告,明确提到当地游客量持续攀升,扎尕那、腊子口等景区及县城周边车流人流已超出最大承载力,出现交通拥堵、住宿紧张等问题,建议游客在8月5日至15日期间错峰出行。
这份公告背后,是当地旅游业面临的现实挑战。王笑宇有着多年大型文旅项目管理经验,他认为面对短期内超预期的客流量,事后发布通告和增设疏导人员都属于“节流”举措,更重要的是做好“开源”准备。“一个满意的游客能带来更多潜在游客,最怕的是宣传吸引来客人,却因为体验太差砸了口碑,反而减少了未来的客源。”
他指出,目前通过大数据预判客流量的技术已经成熟,景区应提前做好接待能力扩展预案,通过预警提示对游客进行分流。“不能等游客堵在门口了才想办法,要把功夫下在前面。”
对于西北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王笑宇表示理解其客观限制。甘南等地区旅游开发时间较短,地方财政需要平衡本地居民生活与游客需求,为短暂的旅游旺季配备充足资源确实存在困难。“但要发展旅游业,这些短板必须补足。交通、住宿、餐饮要有底线标准,在此基础上再推进智能导引、交通指示、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提质升级。”
 ## 从“一次游”到“多次来”的转型命题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游客的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到此一游”。王笑宇强调,如今的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品质要求显著提升,旅游目的地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模式。“要让游客从‘一生来一次就够了’变成‘呼朋引伴再来’,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他建议,西北旅游目的地应在自然风光之外,开发主题休闲度假项目、特色体验活动、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等内容,吸引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共同参与综合性消费,跳出同质化竞争的陷阱。“只有让客源结构更均衡,才能避免旺季挤爆、淡季冷清的极端情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扎尕那景区,一位正在写生的画家告诉记者,他已经是第三次来甘南了。“第一次看风景,第二次拍人文,这次专门来画画。这里的美需要慢慢体会,但如果每次来都要忍受排队和糟糕的设施,可能真的就不想再来了。”
夕阳西下时,诺诺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远处的雪山被染成金色,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释然。“风景确实很美,但体验太糟了。如果以后管理能好一点,或许我还会再来。”她的心声,或许正是无数游客对西北旅游的共同期待——让“眼睛在天堂”的同时,旅行的体验也能配得上这片土地的美好。
目前,迭部县的旅游高峰期仍在持续,景区门口的长队、穿梭的车辆、焦急的游客构成了独特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西北旅游值不值得去”的讨论还在继续,而如何平衡美景与体验、流量与质量,仍是摆在西北旅游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