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在交旅——山水之间有通途”大型行进式采风活动启动,采风团走进防城港、崇左、百色,挖掘公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串珠成链的旅游资源,推介各地交旅融合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炎炎夏日,广西崇左大新县沙屯叠瀑宛如一条银链悬于青山翠谷之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因国道219线的贯通,沙屯叠瀑从深林秘境变成了人人可至的“网红打卡点”——如今,在广西绵延千里的边境线上,公路不仅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串联山水人文、激活产业动能的黄金纽带。
沙屯叠瀑。人民网 冯肖慧摄
“公路+口岸” 边境文旅经贸热
7月28日,广西东兴口岸人潮涌动,大批中越游客和商人跨过东兴口岸进行经贸与文旅往来。
作为我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边境口岸城市,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仅一河之隔,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边关风情让这里成为商贸往来、暑期跨境游玩的热门之选。
数据显示,2024年,东兴口岸累计出入境人数达858.1万人次,居全国沿边口岸第一位;截至今年7月24日,东兴口岸2025年出入境人员数量已突破50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15%,日均出入境客流量高达2.43万人次;2025年一季度,东兴口岸货车通关量显著增长,货车通关总量7.9万辆次,同比增长65%以上。
游客在东兴口岸打卡拍照。人民网 冯肖慧摄
依托“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红木家具、东盟水果等特色产品经国道219线快速流通。防东铁路的开通让东兴市迈进“高铁时代”,东兴市站至防城港北站、南宁东站最快分别19分钟、73分钟可到达,为东兴市边境游、跨境游等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防城港至越南先安(东兴至芒街段)跨境公交的开通,更进一步提升了东兴与芒街两地的互联互通水平。
在广西的另一个重要口岸——友谊关口岸,两国人员也开展着频繁的人文经贸往来。这里不仅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也是广西面向东盟最繁华的陆路口岸,同时是国道322线的终点。
口岸现场,一辆辆悬挂越南牌照的客运车辆往返于中越两国,只需6个半小时,便可实现中国南宁至越南河内的快捷直达。
“以往,乘车从越方经友谊关入境中国需要接驳转运,不仅通关流程繁琐,耗时也较长。”广西运德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凭祥汽车总站负责人廖瑞海介绍,目前,凭祥汽车总站每日开通4个中越跨境直通车班次,客群以在越工作的中国人为主,每逢节假日,这样的直通车人气爆棚。
2023年,为便捷中越双方人员的往来,经友谊关口岸的“中国南宁—越南河内(越南河内—中国南宁)”往返国际直达客运线路成功恢复运行,也标志着广西与越南客运直通车正式恢复“点到点”“门到门”运营模式。
截至2025年6月,恢复运行的线路主要为“南宁—河内”往返,“凭祥—谅山”往返,“崇左—下龙”等线路,友谊关口岸出入境客运直通车辆运行7428辆次,出入境旅客共计44817人次。
“公路+旅游” 是路途也是旅途
乘车驶上位于中越边境的大新德天至宁明花山公路(以下简称“大宁路”),沿途峰峦叠嶂,喀斯特地貌与田园风光交织,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扑面而来。
大宁路是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59.2公里,以“一线串珠”之势,将5A级旅游景区德天跨国瀑布、4A级旅游景区明仕田园、弄岗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紧密相连,串起“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广东游客叶先生一家,怀揣着对广西边关人文风情的憧憬驶上大宁路,沿途美景让他们目不暇接。叶先生不禁感叹:“这哪里是赶路,分明是在画中穿梭。沿途既有秀美的山水,也有浓郁的边关风情,这趟旅行很值得。”
大宁路沿线风光。广西兴崇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由于崇左的景点分散,大宁公路未修建前,游客在各个景点之间转移需要两个小时,交通不便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广西兴崇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何桂天介绍,为促进当地交旅融合,大宁路于2023年全线通车,使主要景区间的车程压缩至50分钟,形成高效旅游“黄金走廊”,大幅提升了游客体验的连贯性与便利性。
当前,这条地处边关的绝美公路,不仅极大促进沿线德天瀑布、明仕田园等景区的客流量增长,带动民宿、农家乐、特色餐饮、旅游商品销售等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还通过举办跨国马拉松和环广西自行车赛等高端赛事,成为传播广西山水文化与边关风情的国际平台。
一条条精心打造的旅游公路,巧妙地将广西各地特色旅游景点串联成线、编织成面。
目前,广西5A级景区已实现高速公路100%通达,4A级旅游景区全部通达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道路客运班车、城市公交车和旅游包车已全面覆盖所有乡镇和国家3A级以上文化旅游景区,游客出行体验大幅提升。
“公路+产业” 风景路成致富路
瀑布从峭壁顶端倾泻而下,如银河倒悬,水珠飞溅,在阳光照耀下一步一彩虹,熠熠生辉。徐霞客曾途经此地,被其宏伟气势折服,在其《粤西游日记》中写道:“轰雷倾雪之势,极其伟壮,西南来从未之见也。”
靖西公路养护中心主任李浩介绍,三叠岭瀑布紧邻国道359线靖西段,这条公路堪称靖西旅游的“黄金大动脉”。依托其便利,“交通+文旅+农业”的融合产业链正加速形成——景区摊位、沿线农家乐与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地特色农产品销路也日益畅通。
农天敬在制作柠檬茶。人民网 冯肖慧摄
“现在每天能卖出120多杯柠檬茶。”在靖西三叠岭瀑布景区内,湖润镇新灵村新桥屯村民农天敬经营着一个柠檬茶小摊。曾经他得背着行囊去广东打零工,如今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和景区的发展,他守着这小摊,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比打工时还翻了番。
“村里近80%的外出人员都回来了,村民目前的平均月收入可达4000元。”湖润镇新灵村村民委副主任黄显攀说。
沿着国道219线一路前行,一座沉淀了600年时光的古城——旧州古镇悠然呈现眼前。
旧州古镇。人民网 冯肖慧摄
旧州古镇以其灵秀的山水风光、浓郁的壮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和“壮族活的博物馆”。漫步在旧州古镇的绣球街,随处能看见专注刺绣的身影,她们指尖翻飞,传承着世代相传的技艺,在她们手中诞生的精美绣球,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一张闪亮的广西文化名片。
靖西市将绣球文化与旅游景区紧密结合,建立起集绣球制作销售、古村镇旅游、非遗展示、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绣球生产基地和文化旅游景区,探索出一条绣球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靖西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介绍,当前绣球制作坚守传统工艺与创新升级并行,保留传统手工缝制工艺,同时以绣球IP为符号延伸制作出绣球灯、绣球摆件、绣球钥匙扣、绣球香包等实用型绣球款式,丰富文创产品样式。
王秀芬教孩子们制作绣球。人民网 冯肖慧摄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作坊”的协同发展模式带动下,靖西绣球产业年产量突破70万个,年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上百名脱贫户年人均增收超1万元,绣球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市场,成为靖西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800多名绣娘们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的在家就业。”王秀芬说。
冯肖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