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阳,这座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小城,藏着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堪称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在这里,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松阳以生态资产交易为突破口,用“两山合作社”搭建转化桥梁,交出了一份生态富民的特色答卷。
生态资产“明码标价”
日前举行的松阳县竹源乡横岗村村委会与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写下了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笔:横岗村全村整体生态资产以938万元成交。这是全国首单传统村落特种生态资产权益交易。
“好生态”明码标价。
此次交易的“家底”颇为丰厚,涵盖全村72幢传统建筑,以及牛棚、灰寮等附属设施,更叠加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价值,以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美学体验等文旅潜力。“我们看中的是传统村落的生态资产和开发潜力。”松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昊翔坦言,未来将统一包装运营,打造古村特色民宿旅游品牌。
这笔交易的背后,是一套科学的价值转化逻辑。依托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松阳创新采用“特种生态资产评估办法”,将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以权益证形式实现流转交易。这意味着受让方可凭权益证开展经营开发、担保融资等活动,让曾经“看得见摸不着”的好生态,真正成为能交易、可增值的市场要素。
翠竹环抱的横岗村。季丽萍 摄
横岗村的蜕变颇具代表性。作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子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却曾因资源闲置、缺乏规划陷入发展困境。今年5月起,村“两委”联合乡政府、专业团队,系统梳理地形地貌、水资源等自然要素,及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建起详细的资源数据库,为价值评估打下基础。最终,经浙江工业大学“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评估、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公开拍卖,这笔“生态账”有了清晰的价格标签。
“绿水青山既‘有价’也‘有市’。”浙江工业大学“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伍建华认为,此次交易聚焦特定地域单元,让生态核算结果能直接撬动金融资源、支撑项目开发,为全国传统村落资源盘活提供了“松阳方案”。
对村民而言,这笔收益是看得见的实惠。“收益将用于村落保护和村民共富。”横岗村党支部书记潘安清算起账,“老屋改民宿,牛栏变咖啡馆,竹笋搞深加工,日子越来越红火!”
沉睡资源变“活资本”
横岗村的突破并非偶然。在松阳,一套覆盖全县的生态资源转化机制“两山合作社”平台早已铺开,成为连接乡村百姓与资本市场的关键纽带。
山区县的生态优势如何量化?如何让生态价值稳定转化为经济效益?松阳的答案是,破解“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的转化难题。
为此,松阳先从“摸清家底”入手。通过开展全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成所有水流、水库的内业调查和外业核实;针对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丽水市率先启动“国家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编制,为生态价值“定价”提供标准。
在此基础上,松阳创新探索出5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征用+挂牌”“征购+转移”“审批+修改”“收回+租赁”和“收储+挂牌”,吸引优质工商资本和人才团队扎根山区。同时,构建县、乡、村三级强村公司矩阵,作为“两山合作社”的补充,通过租赁、收储等方式,将分散的闲置山林地、老屋等资源整合到县级平台,让“沉睡资源”加速变身“增值资产”。
三都乡黄岭根村。何开健 摄
三都乡黄岭根村的实践颇具新意。作为松阳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验基地,村子与北京柏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将传统村落生态价值折算入股,直接实现“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项目资本”,让山水林田真正成为村民手中的“资本”。
“两山合作社”的核心,是让“资源从农民手中来、资金回到农民手中去”。通过打开生态资源高效转化的通道,松阳那些曾“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村庄,渐渐迎来新生。著名作家、艺术家驻村创作,中医药复兴地落地建设,全县超半数乡村植入了文化创意、影视创作、“红色+”和中医康养等特色产业。一批昔日濒临消失的古村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摄影村”“养生村”。目前,松阳累计发展民宿(农家乐)超545家,年营业收入超2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稳稳捧起了“金山银山”。
原标题:《从“守着绿山”到“捧着金山”,浙西南县城用938万生态交易写出新答案》
栏目编辑:唐闻宜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吕倩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