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嘉兴半日游,难得没有自驾,而是从上海南站出发,旅途遇见小惊喜,在火车站的候车区,发现一个迷你图书馆阅读空间,查资料发现该空间8月5日才刚启幕,挺有意思,也有点个人感受,因此写一个单篇分享。

现在有AI工具比较方便,关键信息一查就有,这个名为“灯塔书房”的图书馆,由上海颇具调性的徐家汇书院与铁路上海站联袂打造,整体空间约400平米,以金色拱门为核心设计元素(也是徐家汇书院的标志性结构),倚上海南站极具辨识度的圆盘造型而设,与建筑本体完美融合之余,50米长的廊式结构又与铁路的延伸感形成呼应。虽然并非超大面积工程项目,但完成度挺高。

下图为徐家汇书院内景。

内容方面,主要分三部分:书籍、展品、景观。
作为图书馆,书籍当然是最为核心的部分,选书逻辑与正统图书馆类似,整体分为9个板块,包括铁路史料、旅行指南、经典文学、儿童绘本等,另特设有儿童友好阅读空间。



除了书籍外,读者还能观赏到不少铁路相关作品展示,并在绿植点缀的公共空间内休憩阅读。



以上是对于灯塔书房的简单图文介绍,下文分享一些个人的实地体验。
首先,灯塔书房位于上海南站2层,只有持当日有效车票进入到候车区后,才能进到图书馆内进行阅读,这也正是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询问的关键话题。某种程度上界定了阅读区的服务性质,并避免了外部客流的打扰。

也就是说,灯塔书房面向的是即将乘车但仍留有时间的旅客,获取的是他们相对碎片化的时间。
可能因为空间刚亮相不久,我在到访当日并未遇见其他客人。这让我留有思考,对于旅行客人而言,是否会有充足的时间以阅读的方式度过?或者说,旅途中在车站场景中的等候方式是否可以多一种选择?
这让我想到此前写过的另一个案例——有项目利用商场的冗余空间为外卖小哥打造了一个“骑士驿站”供人小憩,甚至放置了书籍以及面包、饮品等补给。

之所以做分享,是因为这是一则初心善良且找不出槽点的案例。但当时就有同行认为,外卖小哥平时工作强度太高,且是根据送单量获取收入,是否有闲心休憩,可能是个悖论。最终结果的确如此,“骑士驿站”做了几个试点点位不久后就关闭了,并没有再推行下去。
但其实更值得思考的是,外卖小哥每天在非高峰时间是有不少休息时间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躺在车上刷手机。这就呼应了上文的话题,在等候场景中是否可以多一种选择?
举这个例子倒不是说我对“灯塔书房”也持悲观态度,我认为相对于用户画像单一的“骑士驿站”,火车站面向的用户更为复杂多样,也会因此带来更多变数(看的人少未必是坏事,假设看书的人太多,还得考虑到用户素质以及书籍的损耗率等问题)。如何在高铁站相对的“快节奏”和阅读这一“慢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精心设计的空间能够物尽其用,而不止是摆设,可能是随着运营深入会面对及需要不断思考、调整的问题。

另外在选书方面,个人认为目前的书籍似乎有点偏严肃,我作为观察者,可能会去看这个案例的设计规划等方面,但当时我也有即将前往嘉兴的旅客身份,似乎缺乏真正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用阅读放松身心的念头(当然更多是我个人以及时间紧迫的问题)。空间刚启幕不久,外加只是到访过一次,单次的观察不足以得出结论,这也是我始终认为对待商业项目也需要拉长时间维度进行长期深度观察,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内容的原因。

希望灯塔书房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被越来越多的旅客所见,所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这是一个国外的案例,相信肯定又有很多人要大肆吹水一番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