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伴随着夜幕降临,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一辆通体彩绘的“文化大篷车”缓缓展开车厢侧板,摇身变成舞台,车顶升起灯架的同时,歌声随之而来。一场文化下乡活动正式启幕。
今年,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六大“宁字号”品牌之一的“宁艺好戏”——把舞台搭在晒谷场、古戏台、稻田边,将秦腔、花儿等地方曲艺搬上乡村舞台,让文化惠民演出成为村民与游客共享的精神盛宴。
文化大篷车:舞台搭在家门口
送戏下乡,是宁夏各地文化惠民的新常态。这其中,喷绘着“文化惠民”醒目字样的“文化大篷车”,成为了各地各村最受欢迎的风景线。这辆流动的舞台,开到哪里,哪里就迅速聚集起翘首以盼的乡亲和兴致勃勃的游客。
无需繁复搭建,大篷车自带专业灯光音响,车厢展开即成舞台。演出中,悠扬的“花儿”与优美的舞蹈点燃现场;诙谐的相声让游客领略地道方言魅力;动人的秦腔让观众一览西北人的豪迈……
“这么好的演出居然是免费的,以前看戏都要跑县城,现在好了,大篷车把这么好的节目直接送到咱家门口,连孩子都看得手舞足蹈。”闽宁镇福宁村村民李大爷说。
今年,为了让老百姓看到“想看的演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年初采取“点单服务”的方式,面向全区五市征集群众观演需求,做好送戏下乡剧(节)目、时段和演出点位计划,把看戏的“遥控器”交到老百姓手上,进一步提升“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质量和效果,使其成为更受欢迎、更有影响力的城乡文化盛事。
“送戏下乡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2025年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将在各地开展超过1600场惠民演出,让文化大篷车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军营、校园、景区以及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文艺精品送到基层一线。
村晚:村民“C位”出道
“村晚”的舞台,没有明星大腕,却把聚光灯留给了最普通的乡民。
最近,在位于泾河北岸的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一场独特的“村晚”惊喜上演。音乐与自然巧妙融合,游客与村民或席地而坐,或漫步林间,在星空与森林的环抱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音乐的魅力,沉浸式体验“听得见山水、品得出乡愁”的音乐之旅。
现场,返乡大学生编排的现代舞、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快板等节目,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热情,赢得满堂喝彩。
活动得到游客、村民热情参与后,泾源县继续搭起舞台,在胭脂峡景区所在地的黄花乡羊槽村举办 2025年“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群众“自乐班”展演活动,设置特色农产品、非遗文创展示区和“长桌宴”美食品鉴区,让游客和村民全方位感受乡村文化魅力。
活动中,由当地村民自编自导的歌舞、小品、秦腔等节目轮番登场,既有对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演绎,也有对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的深情讴歌。特别是群众“自乐班”带来的广场舞、中华鼓、太极拳等表演,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艺术才华,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活动尾声,熊熊燃烧的篝火伴随着音乐,游客和村民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在音乐的带动下尽情释放激情。
不只是在泾源县,热闹的“村晚”已在宁夏多个乡村开展,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许多村民表示,“村晚”就像一座桥梁,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惠民场景:文化流量变经济增量
“文化大篷车”和“村晚”不仅点亮了乡村夜生活,更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日,固原市原州区夏季农文旅促销费活动在“村BA”和“村晚”的欢呼声中圆满落下帷幕。和比赛和演出同样精彩的,是场外众多美食、农特产品商户的火爆生意。
为满足观众的饮食和购物需求,主办方在场外设置了醇香市集,原州特色农特产品、非遗文创产品与地道村宴美食吸引观众驻足其间。
现场,滑嫩的凉粉鱼鱼、喷香的妈妈油香、鲜香的牛羊肉、酥脆的薯饼薯条,各种特色美食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思含掇绣、河川红梅杏、杨郎香瓜、原州黄牛肉等琳琅满目的产品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大家在观赛之余,纷纷驻足挑选,为家乡“带货”。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演出现场巧妙融入剪纸、泥哇呜等非遗展示互动环节,让游客在观演之余,还能亲手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演出期间,宁夏各地还同步推出“田园梯田乡村游“非遗研学游”等微度假线路,有效延长了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拉动了餐饮、民宿、农特产品等消费,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让文化惠民的“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量”。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让“文化大篷车”载着更多精品节目驶入更广阔的乡村田野,让“四季村晚”的歌声舞影持续点亮宁夏乡村的夜空,让更多惠民文化活动常态化、品牌化,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