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清漳河畔,涉县索堡村西北丁字街中,一座形如碉堡的百年古楼——“三阁楼”巍然矗立。楼体砖石斑驳,却在岁月侵蚀中透着一股不屈的刚毅。楼内,一件件经过抗战烽火的税收文物,向我们述说着经济战线上艰苦卓绝的斗争。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虽历经风雨,但这座抗战经济的堡垒,仍像一座矗立的丰碑,铭记着往日与日本帝国主义斗智斗勇的历程,以及发展民生、建设根据地的荣光。
冯新利退休后继续守护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税务总局旧址。
“三阁楼”里的红色税收记忆
索堡村位于涉县县城西北20多里处。历史上的索堡,因地处晋冀两省咽喉要道,自古便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到清末时,这里已发展成为人口聚集、市井繁华的集镇,鼎盛时期镇上开设的货栈、票号、商铺多达200余家,马帮驼铃日夜不息,商号招牌迎风招展,一派兴旺景象。
清末年间,一位山西巨商看中索堡这片“风水宝地”,在此买地建起一座票号。这座票号的主楼通体由砖石砌成,形似碉堡,高大威严,是当时全村最高的建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三阁楼”。
出于防盗防匪的考量,“三阁楼”的设计暗藏玄机:外墙厚达一米多,如铜墙铁壁般坚固;进出的屋门窄小仅容一人通过,高墙壁垒,可抵御外侵;一楼通往二楼的石梯嵌在墙壁之间,通道狭窄陡峭,行走其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境油然而生。登上三楼楼顶,四周山川田野尽收眼底,既能瞭望远方动静,又能俯瞰集镇全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成为一方安全的屏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阁楼”在时代变迁中迎来了新的使命。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成立,边区税务总局随之设立,首任局长刘裕孚带领干部们进驻索堡,将办公地点选在了这座易守难攻的“三阁楼”。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晋冀鲁豫边区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冀南银行等重要经济领导部门曾在“三阁楼”里办公,也见证了边区税收体系从分散到统一,逐步完善的全过程。
当时,边区按照“取之合理,用之得当”的原则,在各专区设立税务分局,根据事务繁简和税收规模,将分局以下设为特、甲、乙三等支局;在毗连敌占区的交通要道设立稽征所,严防资敌行为;在根据地内部产烟县分派专职征收员,在各交通要隘设检查所。
从烟产税到出入口税管理,从货币发行到贸易监管,“三阁楼”里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税务干部们在煤油灯下核账、统计、谋划,让涓滴税款汇聚成支援抗战的磅礴力量,为根据地的生存发展筑牢了经济根基。
陈列馆一楼展柜里的木箱,见证着晋冀鲁豫边区税务总局的峥嵘岁月。
老箱无言,见证烽火岁月
2016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税务总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陈列馆总面积300余平方米,分为“烽火税史”“税制沿革”“税魂永驻”三个展区,集中展示了从各地征集而来的文件、刊物、税票、账册、算盘、公文包等400余件珍贵文物,成为系统展现边区税收历史的重要窗口。
推开陈列馆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岁月尘埃与木质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在众多展品中,一只深褐色的老式木箱被安放在一楼展厅的显眼位置。
这只有着80余年历史的木箱,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箱体表面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露出深浅不一的木纹。
箱外正面,残存着1939年冀南银行初建时发行的货币票样,那是红色金融在冀南大地萌芽生长的珍贵佐证;透过展柜的玻璃窗望去,一张标注“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出入口税票存根”贴在内侧箱壁上。
另一侧,一张2006年辽城乡计划生育统计表被细心粘贴,记录着和平年代乡村基层工作的细致日常。
涉县税务局一级主办申恩义多年来醉心于研究晋冀鲁豫边区税务历史,他向记者介绍了这段历史:1940年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在辽城乡东辽城村成立,联办主任杨秀峰及重要部门都在此办公。一只简陋的木箱,作为公产一直沿用至今,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税务、金融、贸易建立、健全、分散、统一、巩固、发展的历史见证。
“想象当年,边区税务总局的干部们在油灯下,打开箱子,取出账册、税票和文件,一笔一笔核对着从各个‘税卡’、集市商铺征集来的税款。解缴到边区政府的金库,那些零散的银两、法币、冀南币,从这方寸木箱中汇集起来,变成了边区军民急需的粮食、布匹、药品和枪弹。”申恩义目光落在箱内留存的几张泛黄税票上,语气中满是敬畏。
守楼人语,赓续红色薪火
抗日战争胜利后,群众眼中敬仰崇拜的“三阁楼”,成为晋冀鲁豫工商总局的烟厂烟盒、冀南银行冀南币的印刷厂,新中国成立后交给索堡镇供销社使用。
索堡村村民冯新利的爷爷曾在此工作,他自幼听老人讲述这里的革命故事,后来他也成为索堡供销社的工作人员。40余年的光阴里,他每日与这里的一砖一瓦相伴。2016年,退休后的冯新利闲不下来,成了这里最忠实的“守楼人”。
9年的时间里,他见过太多感人的瞬间:党员干部在史料前驻足沉思,神情凝重;青年学生在刘裕孚局长的照片前庄严合影,眼神坚定;孩子们在听到李吉昌烈士为保护公粮与敌人殊死搏斗、壮烈牺牲的事迹时,眼眶湿润……每当看到这些,冯新利就觉得自己的坚守特别有意义。
“老楼不说话,但这些物件、这些故事,就是最好的老师。我得把它们看护好,把故事讲好,让后来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强民富是来得多么不容易。”冯新利说,如今,“三阁楼”这座凝固着时光的老建筑,正缓缓向年轻一代敞开记忆的胸膛。
“2016年,这里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邯郸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里授予‘税收普法教育基地’。同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与司法部联合授牌‘全国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老楼站上了国家平台。”他顿了顿,望向2021年“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023年“全市税务系统廉洁教育基地”的铭牌,“七年,四级跳。每一次命名,都是托付,更是鞭策。”冯新利常对到访者说,“现在日子好了,但精神不能丢。”
风过太行,吹拂着院内刚毅、庄重的晋冀鲁豫边区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领导人刘裕孚、王兴让的雕像。楼内,那只老木箱依旧沉默;楼外,索堡村已换了新颜,平坦的公路取代了昔日的山道,村民的庭院里瓜果飘香,生活安宁富足。
本报记者赵鸿粼 文/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