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囊游”的走红,说到底是年轻人的自主选择,也是旅游市场走向多元化、个性化的信号。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只有紧跟这种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持续吸引游客,让旅游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这个暑期,一种被戏称为“窝囊游”的新型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窝囊游”的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这种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旅行模式,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游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重在“取悦自己”的属性,成为当下年轻人出行游玩的“新宠”。(8月12日《工人日报》)
传统旅游模式往往强调“性价比”“挑战自我”,诸如观光拍照、徒步登山、极限运动、密集打卡,似乎只有不浪费时间、不错过每一个景点,让身体感到疲惫,才算物有所值,不虚此行。然而,当代年轻人面对的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无处不在的社交压力,休闲时间本就稀缺,也就希望以最小的体力消耗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可见,“窝囊游”是年轻人对旅行状态的一种幽默调侃,他们拒绝把旅行变成体力竞赛,不想在假期里为了打卡景点而奔波劳累。
“窝囊游”的走红,本质上是消费需求升级的具象化表达。对于身体与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每天被工作、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来说,旅行本该是放松身心的方式,传统旅行模式难以满足他们对“疗愈感”的迫切需求,怎么舒服怎么来的“窝囊游”,就成了最佳替代品。
“窝囊游”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启发。它提醒从业者,游客的需求正在变得更加个性化、精细化,为文旅行业提供了转型契机。过去,不少景区陷入“越刺激越吸睛”的内卷怪圈,相互比拼推出高空秋千、悬崖栈道、极速漂流等项目。但“窝囊游”的流行证明,舒适化、轻量化的产品同样能创造高附加值,比如为体力不佳者准备的代步工具、为家庭游客设计的轻松路线,也能赢得市场。一些景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对传统项目进行改良,既保留了核心体验,又降低了参与门槛,收获了年轻人的青睐。
当然,有人可能担心:“窝囊游”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娇气,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其实不然!旅行本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人喜欢徒步穿越沙漠的豪迈,有人偏爱在海边躺椅上晒太阳的惬意。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让人们在旅途中找到快乐,就是有意义的。而且,“窝囊游”并非完全排斥运动和挑战,只是在体力付出和情绪收获之间找到了一个更适合当下年轻人的平衡点。
从“说走就走的旅行”到“特种兵式旅游”,再到如今的“窝囊游”,每一种旅行潮流的出现,都反映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窝囊游”的走红,说到底是年轻人的自主选择,也是旅游市场走向多元化、个性化的信号。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只有紧跟这种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持续吸引游客,让旅游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 江德斌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