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商都所在地,亦名楚丘。位于曹县县城东北四十里,今名梁堌堆,属 侯集镇,北与成武县边境之冉楼相邻。

景山航拍
景山记载于经传史籍甚多。《诗经·商颂》是歌颂殷先祖成汤、武丁的祭庙 之乐,其《烈祖》云:“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又《殷武》有:“天命多辟, 设都于禹之绩”,“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其中景、 景山即指商都之景山。《烈祖》之句,意为景山四周,皆大河也。《殷武》之句, 意为上天命大君主商汤设立都城在夏禹创业的地方;商之王都整饬,为四方之极; 登上景山,松柏高大且直立。《竹书纪年》记:“黑龟并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 成汤遂当代之,杌次于邳山。”《史记·六国年表·序》,《国语·周语》亦有 此记载。景与丕、邳同,皆为大义,可见商之兴与“天命”有关,故“商汤有景 亳之命”。夏禹时,景山称桑台,夏中后期为楚人所居,称楚丘。商代,商军将 楚人赶至江淮间。周代,宋人占据,称武城。而楚人仍以楚丘为先人宗庙,来此 祭祖。秦时称武城县,项羽为西楚霸王时,改称楚丘县。刘邦为汉王十二年,灭 掉英布后, 过此, 改楚丘为成武县。东汉后县城北迁,丘称楚丘亭、楚丘。据 《括地志》、《<史记>正义》记载,隋代,楚丘属己氏县,乃改己氏县为楚丘县, 楚丘在楚丘县城北三十里。明清两代,楚丘复称景山,设景山铺,景山里。
现景山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30000平方米,高出地面5米。 多次考古证实它是一处龙山、岳石、夏、商、周、汉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景山夕翠”是曹县八大景点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常以此吟咏歌唱,抒发情怀。 董味清有诗赞曰:“景山松柏赋丸丸,翠点睛峰入夕观,云气远横疑壁障,斜阳 返照似屏攒。春萦苔石千重碧,秋老枫林四绕丹。众岭于今骧首望,烟姿柳色锁 层峦。”

2019年景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涂 山
涂山古称塗山,又称土山,是夏朝之初都,山南有商汤陵庙。位于今曹县阎 店楼镇土山集村北。几十年前,山比周围高五米以上,由于居民拉土,雨水冲刷, 现在仅高于平地约一二米。
夏禹的母亲修己是有莘氏女,禹父鲧长年在外治水,夏禹自幼在母亲家长大。有莘,即今曹县莘冢集。禹治水时,往来于涂山一带,在路上遇到涂山女,想到自 己三十岁还没娶妻,治水回来一定要娶此女子为妻。果不其然,禹治水回来又在 路旁见到涂山女。于是禹与涂山女在桑台成婚,婚后四日,禹即受命外出继续治 水。《吕氏春秋·音初》记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又:“禹三 十未娶也,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曰; “吾娶也,必有应矣。” 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又:“禹娶涂山,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 治水。”《史记·夏本纪》、《尸子》、《孟子》于此亦有记载。屈原《天问》 有:“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通之于台桑。”台桑,即桑 台,为禹与涂山女结合的地方,即今侯集镇梁堌堆,又称楚丘、景山。涂山女教 禹:“水性阴,故趋下,宜顺其性分流,疏浚入漕,不可一味筑堤。”禹依其言, 历经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治水取得成功。《左传·哀公七年》有:“禹 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禹治水成功后,受舜禅让为王,在居地涂山大会万国诸侯,这是中华民族团 结统一的第一次盛会,夏禹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和圣人,涂山即夏之 初都。夏末,商汤建亳都于涂山之阳的薄地,以天命伐夏,有景亳之命,“汤放 桀而复亳,三千诸侯大会”(见《逸周书·殷祝解》),“同日职贡者五百国” (《帝王世纪》),这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第二次盛会,商王朝宣布建立。商 汤王死后,葬在涂山之阳,时有陵墓殿宇,威严壮观。周代,穆王周游列国,涂 山会盟诸侯“穆有涂山之会”(《左传·昭公四年》),这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 的第三次盛会,也是周王朝巩固的标志。
青山
青山,因山上建有楚霸王项羽祠而著名,位于曹县城东北二十五里,现在古 营集镇小石楼村西北250米处。
据明代县志记载,青山南北长六十丈,东西宽四十丈,高数丈。山上有覆盂 形之台,偏左有王者祠,此王者祠所塑形象高大威武,考之实乃司马迁所称仁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自称霸王的项羽,因为他是人民心中的反秦英雄、天下至仁。当 地人又谓祠为青山庙,山为龙头岗、龙须岗,常取土以镇惊祛邪。山左有澹台子 羽祠。
项羽,楚人,胸怀宽广,力能举鼎,观秦始皇出巡,曾说:“我将来要取代 他,当皇帝。”项羽与叔项梁起兵反秦,拥立楚怀王。项梁败于定陶。怀王令宋 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宋义率军行至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前进, 要待秦攻取赵后再击兵疲之秦。羽在朝见宋义时,在其帐中立斩其头,出令军中: “宋义与齐谋反楚国,楚王密令我杀了他。”怀王令项羽为上将军。羽立即率军 北上,渡河,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与秦军九战,章邯率军投降,项羽由此威镇 天下。安阳遂被称安仁。楚汉相争,刘邦大军败项羽垓下,羽自杀,楚地皆降汉, 独鲁坚守不降,安仁民众以项羽驻地为卧龙岗,声言:“青山不老,英雄不倒”, 不信盖世无双的霸王会失败。刘邦欲以大军血洗安仁。有人上言:鲁民为主坚守 礼义,为主守节,不避死难,忠义可嘉,杀之不祥。刘邦悟,派人举着项羽头颅 在城下展示,告以项羽已死,安仁百姓才投降。刘邦任由安仁邑民众在青山祭祀 项羽亡灵(首级),故有龙头岗、龙须岗之称。
为纪念项羽,后人建立霸王祠,世代祭祀,甚至相信项羽血染之土可镇惊祛 邪,可见人们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之情,经考古调查证实青山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文 化遗迹,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幵山
即张堌堆,因历史传说、冬天雪景而著称,也是诗人李白的游历处。位于单县城东南约7华里处。

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幵山之地土台高耸,巨柏参天,有石羊、石马、石香炉等遗迹。民国本《单县 志》载:“山城东南七里,三埠连峙,其状若椅……地当河畔沙滩而土多礓石, 且突兀雄壮颇有山气”。近年来,在其周边发掘出许多商周、汉代的陶器、玉器, 珍藏于单县博物馆。
幵山从古到今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在汉朝还未建立时,就流传着吕 公带着他的女儿吕雉祭岍山的故事。那时的吕雉还是一个流鼻涕的小姑娘,就唱 道:“柳叶青,柳叶黄,何时熬得做娘娘?柳叶黄,柳叶青,何时熬得做正宫? 在汉朝建立后,她果然封了皇后,母仪天下。在宋朝时期,这里就开始流传包公 捉妖的故事,捉妖洞至今犹存。还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这里帮助贫苦农民收麦 的故事;打扮成长工,给地主锄高粱借以惩治地主老财的故事……,这些优美的 故事和传说无不给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真是名山单父有,故事何其多。
幵山的冬天雪景闻名于世。寒冬时节,大雪莽莽漫天飞舞之时,站在山看雪, 别有一番景致;大雪初霁后,山冰雕玉琢,飞鸟绝迹,踏雪登高,观尝雪景,又 是另一番景象.“山积雪”是单父八景之一。自古吟咏山的诗文颇多,古人《山 积雪》一诗写道:“山多亦奇,而况冬叠雪。高处不胜寒,崚嶒生玉屑。人在水 晶宫,天空鸟飞绝。银海眩生花,玉楼起寒冽”。在山上凭吊、怀古,不能不引 发人们幽思遐想:岍山积雪几何多?一岭称千费揣摩,玉刻冰雕素装裹,丰姿让 尔醉山河。
幵山还是大诗人李白的游历处。 唐朝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伟大的爱国主 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遭到宦官高力士等人谗毁,被迫离开长安,进行第二次漫 游时,曾和杜甫、高适联袂游单父。他们邀约当时的单父尉陶沔同登山,遥吟俯 唱,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单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继高、李、 杜之后,历代文人墨客、达官名流登临山,怀古凭吊的就更多了,清代江南池州 知府刘毅,离任后干脆在山旁结草为庐住了下来,自号“山人”,著有《山诗》 一部,刊行于世。刘毅死后,嘱其子孙将其埋在山旁,坟墓高大,墓前有石人、 石马、石羊等,并建有石门一座,上刻“刘刺史莹”高大雄伟。一直到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墓前的两棵血柏粗达两搂,郁郁苍苍,甚是庄严,不幸毁于文革中。
2007年春,幵山公园即单县山风景区在岍山旧址破土动工,总面积约800余亩。 整个景区由三个景观组成: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岍山景观区、林木参天绿树成荫 的夏秀园景观区、繁花似锦国色天香的牡丹园景观区。在山公园内还将开挖一片 近百亩的人造湖,届时湖内将碧波荡漾,舫舟如梭;湖岸杨柳依依,美不胜收。 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沙河穿越山公园,大沙河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代黄 河决口冲击而成;一说它的前身是古代泡水或者汉王河。这条河流经山公园,给 山风景区增添了许多风光和韵味。它也成了山湖湖水的源头。
幵山公园建成后,将成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首屈一指的大型园林风景区,吸 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富春山
也称谷林山, 即谷林,是帝尧的墓葬地。尧陵位于今鄄城县城南7公 里处富春乡赵千庄村南谷林寺。
明《濮州志》载:古迹富春山在州治南40里处有高阜现存,原学士吴律构富 春园于其下。富春山也称谷林山,《宋史·礼言》载:北宋熙宁元年濮州知州韩 铎言:尧陵在本州东雷泽县谷林山,吴律墓在谷林之阳。
关于尧陵,历代志书有诸多记载。《吕氏春秋》载:“尧葬于谷林,通树之”; 《水经注》载:“尧葬济阴成阳西北40里,是为谷林”;《通鉴辑览》载:“尧 即位百载崩于成阳,葬谷林”。在民间自古至今也传有“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 真身在谷林”之说。
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乃轩辕黄帝之玄孙,德能兼备。他身为部落联盟首 领,不自恃且恭勤节俭,禅位于贤而不传于子,更令世人敬佩。
据清宣统元年《濮州州志》 载文及“尧陵古图”, 尧陵为坐北朝南三进式 长方形院落,陵前有明嘉靖二十四年 (l545年) 八月濮州知州薛孟书“祭文”碑 和清光绪二十九年 (l903年) 淄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块。碑 前有享殿、东西朝房、东西更衣亭、大门、牌坊、圣母殿等建筑,有明、清所植 松、柏树300余棵。陵南500米有尧母庆都陵, 西350米有尧妃中山夫人墓及祠,陵 南靠黄河金堤,北临箕山河。后因黄河决口, 尧陵古建筑已经损毁。现在仅存墓、 碑、龟及柏等稀有文物。
栖霞山
系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历处,又名梁王台。位于单县城西南堤角高埠处。
早在西汉文帝年间,栖霞山就已得名。据民国本《单县志》载:“汉文帝十 一年,刘恒封其子刘武为梁王于睢阳。梁王好营宫室,建东苑延亘三百余里。单 父在其内。并在栖霞山营造宫室,为游猎、休息之处。每来游,便树石题词”。
栖霞山景色绮丽,古人专有古诗一首赞栖霞胜景: 有山不数仞,乃近城南堤。秋崖生紫翠,林越荡烟霓。 夕阳透锦梭,掩映相低迷。迥无尘埃扰,而有幽人栖。 我来聊乘暇,披云一攀跻。安得谢轮鞅,鹿豕同招携。
当夕阳西下,房舍屋宇已被薄暮笼罩时,栖霞山上仍余辉灿然,浮云俱其上, 缤纷如锦,故栖霞晚照成为单县古八景之一。数千年来,栖霞山美景吸引着众多 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布衣淑士,他们纷纷慕名来游,或登高远眺,或驰马逐 鹿,或杯斛豪饮,或诗词唱和。
金 山
金山原名龟山,秦汉时改称金山,因建有秦王避暑洞而著名。位于今巨野县 城东南25公里处。
金山,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以西的边沿地带,属泰沂山脉的切断余脉。该山 南北长2华里, 东西宽1.5华里,总面积两平方多公里,海拔133.2米。东与高平 山相连,东北与白马山相接,南枕禹梁山,北临独山,西北是麟山,群山环抱、 岗峦起伏,白马形似卧龙,麟山伏卧如虎。金山矗立其间,向有“镇山”之称。 《晋地道汜》载:“县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冢,深十余丈,隧道长 三十丈,傍却入为堂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 冢今在,或云汉昌邑所作,或云秦时。”由此得知,金山之名源于开凿金山大洞 而得名。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纡回,殿宇嵯峨,涌泉涓涓。丰富美丽的人文景 观和自然景观,使金山闻名遐迩。自汉唐以来长期为道家香火胜地,到金时,又 在秦王避暑官建大明禅院,供奉53尊佛像。金山原有古建筑20余处,香火甚盛。 到了明代,拜山上香已远及数百里之外,金山遂成为一方游览胜地。据县志记载: 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筑布局设计施工。南山麓 建有神农祠、观稼亭,北有泰山祠、王母阁,依山傍崖,各抱地势;另有文昌阁、 三圣殿、魁星楼、牛王庙、戏楼等点缀期间。此外,还有玉兔洞、金牛洞、蝙蝠 洞、祈子洞、圣母泉、龙虎洞、神水泉、金水泉等20余处自然景观,金山因之锦 上添花,更加声名远播。一年一度的金山庙会,更是热闹非凡,每逢阳春三月, 来自河北、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客人络绎不绝,商贾去集,游人如织,香烟 云雾,缭绕于苍松翠柏丛中;欢歌笑语,回荡在山谷沟壑之间。这便是巨野著名 的古八景之一的“金山春晓”,是为金山大会辉煌鼎盛之时。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一场大火把金山所有建筑及满山数百上千年的 古松翠柏焚烧殆尽,金山香火从此衰落。1918年,白天祖聚众金山,号称顺天王, 打着“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旗号,以金山为根据地聚众暴动。
岁月沧桑,时移物变,金山的古建筑多已毁坏。1997年,民营企业家解庆章 先生斥巨资重修金山,恢复了大部分原有建筑,同时增建了中华道观、麒麟园等 景点,并修建游泳池、宾馆、饭庄等休闲设施。目前,金山已成为鲁西南著名的 旅游观光胜地。
仿 山
仿山系周代曹国历代国君的墓葬地,因平地积壤高大,仿佛如山,故称仿山。 位于定陶县城西北5公里,临(清)商(丘)公路东1公里处,山东省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山名最早见于北宋初年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 , 其广济军定陶县下云: “仿山庙在县西北五里,层阜之上,仿山古曹国葬地,连属十五里,仿佛似山, 因名。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皆葬于此。”明天启三年重修玉皇阁庙碑撰文 曰:“以人力作阜,沙碛辕于他方,迄今宛然嶙峋,崇二十丈,延环百亩,连属 十五里,仿佛如山。”人力作阜如此高大,在鲁西南平原上实为壮观和罕见。
仿山由东、 西两山组成,总面积3.8万平方米,东山高12米,东西宽90米, 南北长340米; 西山高4米,东西宽54米,南北长140米。两山之间有一峡谷,名 阿谷。阿谷南曾有清泉流其间,名阿谷泉。孔子当年适楚时,曾至此拜谒陵祠, 留下了“阿谷停云”的美丽传说。
古时的仿山相当高大,后因黄河的不断淤积和长期的风雨侵蚀冲刷,山渐渐 的矮小了,山的面积也慢慢缩小。
据古典籍记载:古代的仿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交通方便。山北有氾水流 过,南近定陶县城,菏(泽)商(丘)驿道经过山脚,商贾行旅络绎不绝。山上 山下,遍植树木,白杨挺拔,垂柳拂地,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上仅合抱粗的 柏树就有4000余棵。远望山上,烟云缭绕,雾气腾腾;近观山势,崇峻雄伟,重 峰迭翠,穿连起伏;亭台楼阁,厅堂碑林,掩映其间;大殿之内,金碧辉煌,雕 梁画栋,恰如洞天府地,引人入胜,蔚为壮观。
仿山之上庙宇成群,石碑如林。起初,曹国陵地建筑还很少。隋代,在东山 之上建曹叔振铎祠(大王庙),以纪念曹叔振铎。当时规模还不大,据宋代翰林 王禹撰写的碑文记载:“庙中有正殿五间,东西廊房二十间,大门、山门、二门 各一座。”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乡民曹修业增修寝殿五间。明末清初经过多 次增修扩建,庙宇逐渐增多,至抗日战争前已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仿山庙群。此时 共有庙宇30座, 其他建筑16座,共计房屋150余间。其造型分为古典式、类古典 和传统式三种类型,这些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嵯峨,尤为壮观。仿山 泥塑的数量之多, 技艺之高, 在方圆数百里之内,颇负盛名,尤以百神殿内的 127尊塑像, 最为出名,这些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和雕塑艺术。
仿山庙群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无论新建和重修,都要立碑记事,再加上文 人墨客、达客贵人到此游览题诗立碑留念,故碑刻较多,形成了仿山碑林。仿山 碑刻共计300余块, 均系仿山兴衰演变的宝贵记录,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同时 也侧面地反映了一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建国后,仿山的规模依然较大。由于破“四旧”,部分庙宇被拆除,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仿山的庙宇被毁坏殆尽,参天大树被砍伐一空。
1977年12月,仿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逐步得到了恢复。20世 纪80年代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集资,善男信女多方募捐,先后修复了大 部分古建筑。1995年,仿山被列为定陶县旅游开发区。1996年,中共定陶县委、 县人民政府又投资130多万元,拓展开挖了100余亩的仿山湖。1997年,仿山正式 被列为道教文化活动场所。2002年,又被列为佛教活动场所。如今的仿山东山自 北向南修复了百神殿、玉皇阁、泰山庙、大王殿、东西廊房、山门、包公庙等, 西山自北往南有祖师庙、八仙宫、大佛殿等。修复的仿山庙宇均依原来的式样建 造,东西两山建筑布局合理,自成体系。使昔日苍松掩映的仿山,又增添了新的 景观。
西山的南端、东山的西面有一口大井,井口直径达6米之巨,井中泉水喷涌, 据说,贴近井沿还能听到东海的波涛声呢!另据民间传说,秦汉战争年间,天气 干旱,此井干涸。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只身匹马逃出重围,望定陶方向逃走, 后面项羽的追兵眼看追至,刘邦打马一鞭,纵身跳入一口大井之中,楚军大队人 马在滚滚的烟尘中追马而去,原来刘邦所跳古井正是仿山的大井,井中之水已涸, 大井救了刘邦的性命。刘邦出来后,又在仿山东戚家寨与戚夫人成亲,后生子如 意。 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之后,于公元前202年春回师定陶,在定陶官堌堆 举行了登基大典。由此可见刘邦与仿山大井和定陶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地耐人寻味。 仿山的东面有仿山湖和荷花池,湖与池有涵洞相通,荷花池又与仿山河相连,湖 内之水清澈见底。 该湖占地100余亩,湖中有岛,岛周围垂柳拂地,四周砌有石 阶,岛上设有石凳、石台,铺有草坪和花坛。岛中心建有假山,假山之上有喷泉。 游人如感疲惫,可到凉亭之内小憩。岛上设有环境优雅别致的水上餐厅,内有地 方名吃和风味小吃可供您品尝。
2006年,山东锦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仿山进行开发,先后修建了牌坊、九 龙壁、大雄宝殿以及观音阁等古建筑。
文亭山
文亭山系“三冉”(孔子的得意弟子)会文处,传说春秋时曾子与“三冉” (冉雍、冉耕、冉求)曾在这里会文,后人于土丘之上建亭纪念,名“文亭”, 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位于成武县城湖之中,高十余米,又名云亭山。
现在群众中还流传“曾子与三冉”在此猜谜的故事。有一回曾子与三冉在亭 内会文时,看着精致的亭子,对三冉说:“我有一谜语,请三位猜猜”。三冉欣 然同意。 曾子把谜面亮出:“我有一间房,半间租给转轮王,巨轮响,线放长,曲歪扭斜一扫光。”
冉雍接着亮出一谜:“我用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拉纤,去时拉纤,归时摇橹还。”
冉耕也亮出一谜: “我用车一架,独轮单线拉,线梁千条画,细刻万朵花。”
冉求也亮出一谜:“我有一张琴,琴弦只一根,为君手拨动,线普传佳音。”
最后四位文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的谜底一样,就是木工用的墨斗。
明代,建有曾子祠和两个亭子,飞檐画栋,气宇轩昂,连同山顶庙宇,形成 一个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这里有香火大会,人们来这里 贸易、拜神,十分热闹。传说,汉高祖刘邦曾驻跸文亭山,上有五色云笼罩,所 以文亭山又名“云亭”,文亭山又名“云亭山”。
20世纪50年代,这里已不存在任何建筑物,仅有古柏数株。文亭山背郭面水, 环境优雅,“文亭夕照”是成武一景。1969年县建烈士陵园,文亭山成了陵园的 一部分,山上建有烈士纪念堂。山坡广植翠柏绿柳,现已蓊郁成林,蔚为壮观。 每当盛夏,山下碧波荡漾,芦苇婆娑;山上柏柳滴翠,繁花呈姿,风景宜人,是 一很好的浏览场所。
历 山
历山为上古舜帝躬耕处,位于今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
历山为鄄城“四山”之一。《水经注》记载:“雷泽西南十里许小山,孤立 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滨带瓠河也”。 《史记正义》:“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山东 通志》:“历山。在县(菏泽)东北六十里,上有虞舜庙”;“历山,在州(濮 州) 东南七十里”;“按《一统志》载,舜耕历山在濮州”。 《曹州府志》: “历山在府东北五十里,濮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耕处,旧有舜祠”。
据传历山十分神奇,每逢黄水泛滥,总是水涨山高,始终不能淹没。故黄水 泛滥时,周围百姓就避水于历山之上。
山上有庙,称舜祠也叫舜庙,为祀念舜耕历山而建,后以此为村名。《濮州 志》载:“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处,有舜庙。”
考古验证,是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一处古文化遗存。 历山与上古舜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为中国探索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 实物资料。2006年,历山庙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箕山
系古代名士许由隐居处,是鄄城古四山之一。位于今鄄城县箕山镇箕山 集东街。西有箕颖河向北折东流过,中间部分为高地,高地南北两侧均是大坑, 现遗址大体范围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
相传尧访贤禅让天下,在箕山附近访得许由,尧让其治天下,许由以为是一 种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于箕山之下。《濮州志》对许由洗耳颖水也有明确的记 载:颖水在箕山寺环绕而北。尧召许由任九州长,许由认为听到这个任命玷污了 自己的耳朵,于是洗耳于颖水之滨,许由死后即葬在箕山之上。清朝箕山未淹没 前, 山南有个洞, 世称许由洞,明代所修《濮州志》中的有关鄄城八大景诗句 “修真独卧箕山侧”即指此处。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箕山被逐渐淤没于地下。《濮州志·山川考》: “箕山在州治东五十里,相传许由所居。”《史记》、《汉书》中也均有许由隐 于箕山的记述。
菏山
菏泽名称由来的重要依据,境内名山。位于定陶县杜堂乡祝庄一带。
《曹南文献录》引《元和郡县志》:“菏泽在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 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曰‘菏泽’。”在今菏泽县东南三十里;《一统志 ·名胜志》云:“菏水发源于菏山,即《禹贡》之菏泽也。济水会此入海,今涸。”; 《地理志》云:菏山“在济阴定陶县。”; 张彦士有《氾水花明》诗:百战功成楚项休,三军息马菏山头。乱离此日归真主, 野草闲花喜更幽。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冲刷淤积,历史上的菏山已淤为平地。
曹南山
古曹国境内之名山,因处曹国之南得名。位于在今曹县青岗集乡与定陶县接 界处,西起青岗集村北,东到临商公路,现仍有遗迹。 《诗·曹风·候人》有“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句,《毛传》:“南山,曹 南山也。”注家以为:咏草木盛多,南山云气升腾,比喻小人众多,气焰盛张。 范氏日:“曹南,曹之南鄙是也。”《论衡》:“大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国。曹 南之山,则雨一国之山也”。阜峦起伏,高八九丈,绵延数里,山下有会盟坛。 《春秋经》载:“僖公十九年,宋人、曹人、邾人盟于曹南。”《元和郡县志》 载:“曹南山在济阴县东二十里。”《太平寰宇记》亦如此。唐、宋济阴县皆治 左城,在今曹县西北六十里,即曹县韩集镇堤上范村南,其东二十里正在青岗集 以东,此足以证实曹南山之所在地。
左山
左山又名左岗,因其上建有全国著名的佛院左山寺而著名。位于今定陶县马 集镇郭村庄南300米处。
《曹南文献录》左山条云:曹县西北六十里,一名左岗。《太平寰宇记》云: “左岗,在济阴县东北五里,岗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以名焉。”据 考古工作者认定,左山是一处较大面积的古村落遗址。
北魏时期,智弘和护月两位高僧到左山传经赠典,并在左山之上修建庙宇, 原名兴华禅院,又叫兴华禅寺,后改为左山寺。到隋朝年间,左山寺已发展成为 全国著名的佛院之一。
该寺于宋元佑、明正德年间曾多次修葺。清朝末年,左山寺存有大殿20余座 300余间,雄伟壮阔,占地200余亩。这些大殿,结构紧凑,玲珑雅致,寺内古树 参天,遮云蔽日。店内雕塑的各类神佛,形态各一,栩栩如生。寺院内存有宋、 元、 明、清各时期记述左山寺历史的石碑200余块,其中北宋时期的透龙碑最为 珍贵。该碑高2.2米,宽1米,上有“左山寺”三字,中间有三个圆孔,上下相距 0.5米, 无论从哪个孔往同一方看,效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古代艺人的别具匠 心。该碑与龙王庙、白衣奶奶庙的位置呈三角形,看去却如一条直线,故民间有 “向南望到南天门(白衣庙),向北望到九龙潭(龙王庙)”的说法。寺院西南 角建有宝乘塔一座,据宋元佑(至和)重修宝乘塔碑文记载,塔下藏有舍利子六 颗,夜深人静时闪闪发光。当年寺院高耸,古树参天,林木茂密,隐天蔽日,盛 夏之时,烈日炎炎,挥汗如雨,此处却凉爽宜人,如交秋令,“左岗林樾”成为 定陶八大景之一,来此凭吊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古建筑和参天大树毁于一旦,现在只剩下古石碑40余 通和一些古建筑石明柱基座。1982年,左山寺被定陶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力本屯乡党委政府为更好的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专门成立了左 山寺保护修复委员会,发动群众捐资捐物,多方寻找失落的碑刻。2002年,有浙 江圆觉寺出资和周边群众捐资共60万元修建的大雄宝殿已经投入使用。建成后的 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高大雄伟,比例适度,装饰华丽精细。殿内用楠木雕刻 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两弟子像,后有送子观音和众罗汉像,殿内十多座雕像, 刀法娴熟,构思巧妙,姿态优美,形象生动,工艺水平在鲁西南一带首屈一指。
来源
郜城往事之《菏泽历史文化集萃》
有修改,特说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