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年:庙来了
贵阳大西门外的坡地上,乾隆六年(1741)立起一座庙,叫“飞山庙”。
庙不大,只三进,却顶着一块皇家赐匾——“威远”。匾上写的是唐末侗族首领杨再思,贵阳人叫他“飞山大王”。每逢六月初六,侗家人吹笙击鼓,从十里外赶来,香火把半条街都熏得发亮。庙前空地成了集市,汉人卖米豆腐,侗人卖酸汤鱼,一条土路被踩得发白——这就是飞山街的起点。

道光二十五年:街有了名字
1845 年,贵阳商人聂锡龄在契约里写下:“铺屋一所,坐落飞山庙前场街。”
第一次,“飞山街”三个字落在纸上。此时城墙还没拆,街长不到三百步,却已经有井、有铺、有炊烟。井名“满井”,井栏上的绳痕深得能放下三根手指。
1939 年:城门被炸开
抗战来了。1939 年“二·四”大轰炸,贵阳城垣被炸出缺口,其中一处正对飞山街,取名“飞山门”。逃难的人、运药的人、卖报的人,潮水般穿过。庙堂改成识字班,神像被素帘隔开,帘外读“人之初”,帘内烛光摇曳。飞山街第一次被城市主干道粗暴拉直,却也因此真正成了“街”。

1952—2025:庙拆了,街还在
1952 年,庙被拆,石匾垫了排水沟,石狮去了人民广场,惟独“飞山街”三个字像钉子一样留下。
1979 年,夜市开张,灯比当年的香火还亮。杨姨妈丝娃娃、陈姨妈烤肉、周四馒头……三十年下来,这些名字成了贵阳人的味觉坐标。
1998 年,红砖楼盖起,最后一缕城墙根的斜阳被切成碎片。
2025 年,“历史城垣步道”完工。


尾声
贵阳人常说:“一条老街的寿命,取决于最后一个记得它的人。”飞山街没有山,却用一座庙的名字把自己抬高了八尺;街也不长,却像一条最短的河,把乾隆的鼓声、抗战的炮声、夜市的锅铲声,一并流进了当下。若你在傍晚路过,看见灯火把路面照得通红,请别急着拍照。低头听听,或许还能听见铜钟在地下发出嗡嗡的回声——那是两百八十年前,一座庙与一座城的第一次心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