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江纵队战士在此休整的夜晚,到如今游客驻足聆听的白昼,保护革命遗址从来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要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先辈的精神为今天的发展注入力量。(金羊网资料图)
从化是革命老区。当抗战硝烟燃至从化时,中国军民曾在从化合力,通过两次粤北会战打退侵华日军。当敌后抗战陷入最为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持续在从化开展敌后游击。这些做法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黄沙坑,昔日的客家围屋“光裕第”,化身“黄沙坑革命旧址”展馆,向世人讲述着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从化革命故事。
在从化吕田镇的群山之间,客家围屋“光裕第”静静矗立。这座承载着客家先民生活印记的建筑,如今以“黄沙坑革命旧址”展馆的新身份,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烽火岁月里的抗争故事。当蜡像复原的游击场景与斑驳的历史文物交相辉映,当两次粤北会战的硝烟与东江纵队的枪声透过展陈重现,这座山间围屋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黄沙坑的可贵,在于它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具体的落脚点。两次粤北会战的胜利、东江纵队的敌后游击、群众自发组成的抗日自卫队……这些曾经散落在史料中的文字,在围屋的一砖一瓦间变得可感可触。讲解员口中“牛背脊、东明、石榴花山”这些熟悉的地名,不再是地图上的标记,而是军民携手御敌的战场;村民为游击队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的故事,让“人民是抗战的根基”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正是这些扎根乡土的细节,让抗战历史走出教科书,成为能被触摸、被感知的集体记忆。
更深刻的是,这座围屋的“变身”,彰显了对历史遗产的创造性保护。“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让客家建筑的原貌得以保留,而文字、图片、视频、互动游戏等多元展陈方式,则让年轻一代能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读懂历史。当游客在复原场景中感受游击战士的艰辛,在文物前体会“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围屋便成了鲜活的“爱国主义课堂”。这种“活化”不是对历史的消解,而是让沉睡的记忆重新苏醒,让革命精神在当代有了传播的载体。
从东江纵队战士在此休整的夜晚,到如今游客驻足聆听的白昼,黄沙坑的围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守护着不变的精神内核——那是军民同心的家国情怀,是不畏强敌的抗争意志,是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正如莲麻村对旧址的持续修缮与内容更新,保护革命遗址从来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要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先辈的精神为今天的发展注入力量。
山间围屋无言,却诉说着最厚重的历史。黄沙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一座精神灯塔,它不仅记录着过去的抗争,更指引着未来的方向。让这些散布在城乡间的红色印记被看见、被读懂、被传承,便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精神最好的延续。(金羊网 文/郭元鹏)
编辑:邬嘉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