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5年8月15日,是值得世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那段血与泪的历史,我们永不敢忘。那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依然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墨,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珍惜和平来之不易,奋力开创美好未来。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湖南怀化芷江的大地。我站在芷江机场前,恍然间仿佛听见历史的引擎声从天际传来。在广西,我曾追寻过飞虎队的足迹:探访桂林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考察柳州机场旧址与“飞虎队”营房旧址,那些锈迹斑斑的战机残骸、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中美飞行员并肩作战的烽火岁月。而今天,跟随全国百名文化记者怀化行采访团踏上这片土地,那些记忆骤然鲜活。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内的胜利纪念碑。刘山 摄
芷江,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日本于80年前在此签署投降备忘录,使其成为“受降第一城”,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无比浓重且震撼人心的一笔。它既是日本投降的历史见证地,以“胜利之城”闻名世界;也是中美空军飞虎队的核心驻地,以“英雄之城”威名远扬。八十余年前,这里曾是盟军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无数战机呼啸升空,直抵抗日前线。驻防部队中,美国飞虎队的驻扎历时最久。如今,就在这片曾见证烽火硝烟的机场东边,飞虎队纪念馆巍然矗立。这座纪念馆通过战机、文献、照片等千余件文物,真实再现了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援华抗战的英雄事迹。
在纪念馆“虎啸长空”展厅,一张摄于1943年的黑白照片令我驻足:8月1日,中美空军联队在桂林秧塘机场宣告成立。照片中,连绵群山如屏障守护着机场,泥地上杂草丛生,却承载过无数战机的起落。画面中央,一排军人身姿挺拔,目光坚毅;两根旗杆高耸,中美旗帜猎猎飞扬——这是两国共抗侵略的永恒见证。我从纪念馆展出的历史资料了解到,同年年底,这支部队与第十四航空队进驻芷江,一架架战机从此出击,使芷江成为抗战反攻的空中堡垒。
纪念馆旁,国内唯一完好的二战中美空军指挥塔静静矗立。这座建于1938年10月的三层红砖小楼,斑驳外墙仍透出坚毅气质。灼热的阳光下,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往昔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踏着木楼阶梯缓缓而上,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在楼道间悄然回荡。步入塔内,作战室、通信中心的旧物仿佛时光胶囊:老式的手摇电话机,曾传递着无数重要的作战指令;铁皮外壳的台灯,在往昔的夜晚照亮了决策者们思索的面庞;摊开的军事地图上,密密麻麻插着的日本国旗,醒目地标注着日军侵略的地区,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图纸上摆放的一支铅笔、一把标尺,似乎还留存着指挥官们运筹帷幄时的温度。书桌上,两只战机模型仿佛随时准备冲上蓝天,捍卫祖国的领空;椅背上搭着的那件美国飞虎队飞行皮夹克,仿若时光倒流,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空军指挥官们依旧在这里紧张地指挥着战斗,决胜千里之外。
芷江机场北侧,是芷江“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走在受降纪念园的青石板路上,凝视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碑文,我忽然明白,芷江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丰碑——三湘烽火、八桂血战,最终在此凝聚为胜利的曙光。
八十年前,战争的硝烟在此散去;八十年后,和平的鸽哨依旧回荡在这片天空。
(作者:刘山)
(原载:《广西日报》,作者系广西日报文体部记者。)
2025年8月15日广西日报花山·文苑版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