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样的景区,能让一位游客朋友发出极度愤怒的吐槽声?甚至还说再也不会去第二次?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旅游博主讲述了自己去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途经历:按他的说法,自打一进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售票员能把“281”三个字甩得比蒙古包的哈达还硬,观光车司机看他的眼神,比大兴安岭的寒流还冻人。
接下来,基于这位博主的亲身经历,以及我的感受与理解,为大家进行分析解读。
先说说那笔“糊涂账”。
门票180元,观光车100元,加起来281元(据说1元是保险)。
这钱本身不算贵,但售票员的脸比门票上的驼峰岭天池还冷。他同行的大哥多问了句“这100块车票能到哪”?对方翻了个白眼:“车能到的地方都能到,买不买?”那语气,仿佛他们不是来消费的,是来讨饭的。
后来才知道,这100块的观光车是“强制消费”——景区大门到核心景点有13公里,私家车不让进。
可问题是,这13公里的路比迷宫还绕,三个岔路口连块像样的指示牌都没有。
他们跟着导航走,结果眼睁睁看着前面三辆车都拐错了弯,路边放羊的大爷蹲在石头上笑:“每天都有几十辆车在这儿转圈,景区的牌子还没我家羊圈的清楚。”
好不容易摸到服务区了,停车场更是个“自由市场”——越野车斜着停,小轿车插空塞,最绝的是有辆房车直接占了三个车位,车主摇下车窗喊:“没人管,随便停!”
他们找了十分钟才挤出个空位,刚熄火就被个穿反光背心的大爷吼:“哎哎哎,往那边挪挪!”问他哪有观光车坐,他手一挥:“自己找去,没长眼啊?”
景区里的观光车,简直是“薛定谔的班次”。站牌上没发车时间,司机师傅一个个脸拉得老长。
他们在石塘林站等车,十几个人围着小卖部老板打听:“去驼峰岭坐哪辆?”“这车是上行还是下行?”
老板叹着气说:“别问了,司机高兴了就走,不高兴了能让你们等半小时。”
好不容易等来辆车,司机扯着嗓子问:“下不下?”全车人你看我我看你——谁知道这石塘林是不是必看景点?谁知道现在不下,回头还能不能再来?最后只有三个人下车,剩下的都怕错过后面的景点。
结果呢?等他们从驼峰岭下来,想再去石塘林时,司机直接摆手:“别上了,下一班不一定有。”
更气人的是“突然死亡式”停止检票。
他们下午2点进的景区,想着七个景点怎么也能逛四个,结果4点半刚坐上观光车,司机就说:“别想了,停止检票了。”
一车人全懵了——没人说过停止检票是5点啊!就算是5点,4点半就不让进了?后来才知道,这景区的规矩全凭工作人员心情:
旺季人多,可能5点半还让进;
淡季人少,4点就锁门。
他们花281元,光在车上晃了俩小时,只看了个驼峰岭天池,还不如在景区门口拍张照划算。
但说句公道话,阿尔山的美是真的能打。
驼峰岭天池像块蓝宝石嵌在森林里,三潭峡的水凉得能照出云的影子,路边的小松鼠会扒着游客的裤腿要瓜子。

更难得的是阿尔山市区的人——他们住的民宿老板娘每天早上煮奶茶,说“你们去景区别跟他们置气,咱阿尔山人不那样”;
吃烧烤时老板送了两串腰子,说“听你们说景区的事,我都替那些个人脸红”。
结尾,我想说几句
说句实话,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我没有去过,但是看了这位旅游博主的经历后,我的心情五味杂陈。
我就在想,堂堂一个景区,旅游服务怎么就这么差劲呢?连好好说话这种基本的礼貌都做不到,真真儿是无法理解。
当然,看问题咱得客观。
其实内蒙的景区,大多是“景好人更好”。
想起我之前去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大哥骑着马追了我们两里地,就为了还我们落在蒙古包的墨镜;在锡林郭勒,加油站的大姐怕我们迷路,画了张手绘地图,连哪块草地适合拍照都标得清清楚楚。
可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偏要反着来,好像游客是来求他们赏景的。
最后说句大实话:想去阿尔山看景,不用非得进国家森林公园。市区周边的白狼峰、好森沟,风景不输里面,还能自己开车随便逛,当地人热情得能拉你去家里吃手擀面。
要是非想去阿尔山森林公园,记住:除了驼峰岭天池,其他景点都能开车到;别信工作人员的“随口一说”,最好提前拍张景区公告;还有,别对服务抱过高的期待——毕竟,咱是去看景的,不是去看脸的。
最后,据说当地已经在进行调查,希望会有一个结果出来,该景点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所改善。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体验感差”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